导航:首页 > 信息技术 > 如何展示技术研究的难度

如何展示技术研究的难度

发布时间:2022-11-28 18:03:55

A. 人工智能专业怎么样

1——个人感受
我认为人工智能是未来的重要趋势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相关技术会陆续普及应用,在这个大背景下,智能化必然是发展趋势之一。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将首先在互联网行业开始应用,然后陆续普及到其他行业。所以,从大的发展前景来看,人工智能这个专业前景非常广阔,所以说这个专业是很好的选择。
还有,我觉得这个专业适合所有对人工智能有兴趣的同学去选择,该专业的课程难度不是很高,不过也不能随便摆烂,也得认真去学。

说到学习这个专业的首选那肯定是清华大学,其次是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如果你真的对人工智能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选择这个专业不会有错的。

02——专业介绍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技术科学,也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可以产出一种新的可以和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有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技术关系到人工智能产品是否可以顺利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场景中。在人工智能领域,它普遍包含了机器学习、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AR/VR七个关键技术。

一、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是一门涉及统计学、系统辨识、逼近理论、神经网络、优化理论、计算机科学、脑科学等诸多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基于数据的机器学习是现代智能技术中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从观测数据(样本)出发寻找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对未来数据或无法观测的数据进行预测。根据学习模式、学习方法以及算法的不同,机器学习存在不同的分类方法。
根据学习模式将机器学习分类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等。
根据学习方法可以将机器学习分为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

二、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本质上是结构化的语义知识库,是一种由节点和边组成的图数据结构,以符号形式描述物理世界中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其基本组成单位是“实体—关系—实体”三元组,以及实体及其相关“属性—值”对。不同实体之间通过关系相互联结,构成网状的知识结构。在知识图谱中,每个节点表示现实世界的“实体”,每条边为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讲,知识图谱就是把所有不同种类的信息连接在一起而得到的一个关系网络,提供了从“关系”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图谱可用于反欺诈、不一致性验证、组团欺诈等公共安全保障领域,需要用到异常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特别地,知识图谱在搜索引擎、可视化展示和精准营销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已成为业界的热门工具。但是,知识图谱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挑战,如数据的噪声问题,即数据本身有错误或者数据存在冗余。随着知识图谱应用的不断深入,还有一系列关键技术需要突破。

三、自然语言处理
自然语言处理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研究能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用自然语言进行有效通信的各种理论和方法,涉及的领域较多,主要包括机器翻译、机器阅读理解和问答系统等。
机器翻译
机器翻译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从一种自然语言到另外一种自然语言的翻译过程。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方法突破了之前基于规则和实例翻译方法的局限性,翻译性能取得巨大提升。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在日常口语等一些场景的成功应用已经显现出了巨大的潜力。随着上下文的语境表征和知识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自然语言知识图谱不断扩充,机器翻译将会在多轮对话翻译及篇章翻译等领域取得更大进展。
语义理解
语义理解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文本篇章的理解,并且回答与篇章相关问题的过程。语义理解更注重于对上下文的理解以及对答案精准程度的把控。随着MCTest数据集的发布,语义理解受到更多关注,取得了快速发展,相关数据集和对应的神经网络模型层出不穷。语义理解技术将在智能客服、产品自动问答等相关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问答与对话系统的精度。
问答系统
问答系统分为开放领域的对话系统和特定领域的问答系统。问答系统技术是指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用自然语言与人交流的技术。人们可以向问答系统提交用自然语言表达的问题,系统会返回关联性较高的答案。尽管问答系统目前已经有了不少应用产品出现,但大多是在实际信息服务系统和智能手机助手等领域中的应用,在问答系统鲁棒性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和挑战。
自然语言处理面临四大挑战:
一是在词法、句法、语义、语用和语音等不同层面存在不确定性;
二是新的词汇、术语、语义和语法导致未知语言现象的不可预测性;
三是数据资源的不充分使其难以覆盖复杂的语言现象;
四是语义知识的模糊性和错综复杂的关联性难以用简单的数学模型描述,语义计算需要参数庞大的非线性计算

四、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主要研究人和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主要包括人到计算机和计算机到人的两部分信息交换,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的外围技术。人机交互是与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密切相关的综合学科。传统的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主要依靠交互设备进行,主要包括键盘、鼠标、操纵杆、数据服装、眼动跟踪器、位置跟踪器、数据手套、压力笔等输入设备,以及打印机、绘图仪、显示器、头盔式显示器、音箱等输出设备。人机交互技术除了传统的基本交互和图形交互外,还包括语音交互、情感交互、体感交互及脑机交互等技术。

五、计算机视觉
计算机视觉是使用计算机模仿人类视觉系统的科学,让计算机拥有类似人类提取、处理、理解和分析图像以及图像序列的能力。自动驾驶、机器人、智能医疗等领域均需要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从视觉信号中提取并处理信息。近来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预处理、特征提取与算法处理渐渐融合,形成端到端的人工智能算法技术。根据解决的问题,计算机视觉可分为计算成像学、图像理解、三维视觉、动态视觉和视频编解码五大类。
目前,计算机视觉技术发展迅速,已具备初步的产业规模。未来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如何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和其他技术更好的结合,计算机视觉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可以广泛利用大数据,已经逐渐成熟并且可以超过人类,而在某些问题上却无法达到很高的精度;
二是如何降低计算机视觉算法的开发时间和人力成本,目前计算机视觉算法需要大量的数据与人工标注,需要较长的研发周期以达到应用领域所要求的精度与耗时;
三是如何加快新型算法的设计开发,随着新的成像硬件与人工智能芯片的出现,针对不同芯片与数据采集设备的计算机视觉算法的设计与开发也是挑战之一。

六、生物特征识别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指通过个体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对个体身份进行识别认证的技术。从应用流程看,生物特征识别通常分为注册和识别两个阶段。注册阶段通过传感器对人体的生物表征信息进行采集,如利用图像传感器对指纹和人脸等光学信息、麦克风对说话声等声学信息进行采集,利用数据预处理以及特征提取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相应的特征进行存储。
识别过程采用与注册过程一致的信息采集方式对待识别人进行信息采集、数据预处理和特征提取,然后将提取的特征与存储的特征进行比对分析,完成识别。从应用任务看,生物特征识别一般分为辨认与确认两种任务,辨认是指从存储库中确定待识别人身份的过程,是一对多的问题;确认是指将待识别人信息与存储库中特定单人信息进行比对,确定身份的过程,是一对一的问题。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指纹、掌纹、人脸、虹膜、指静脉、声纹、步态等多种生物特征,其识别过程涉及到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机器学习等多项技术。目前生物特征识别作为重要的智能化身份认证技术,在金融、公共安全、教育、交通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七、VR/AR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型视听技术。结合相关科学技术,在一定范围内生成与真实环境在视觉、听觉、触感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数字化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装备与数字化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相互影响,获得近似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显示设备、跟踪定位设备、触力觉交互设备、数据获取设备、专用芯片等实现。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从技术特征角度,按照不同处理阶段,可以分为获取与建模技术、分析与利用技术、交换与分发技术、展示与交互技术以及技术标准与评价体系五个方面。获取与建模技术研究如何把物理世界或者人类的创意进行数字化和模型化,难点是三维物理世界的数字化和模型化技术;分析与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对数字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搜索和知识化方法,其难点是在于内容的语义表示和分析;交换与分发技术主要强调各种网络环境下大规模的数字化内容流通、转换、集成和面向不同终端用户的个性化服务等,其核心是开放的内容交换和版权管理技术;展示与交换技术重点研究符合人类习惯数字内容的各种显示技术及交互方法,以期提高人对复杂信息的认知能力,其难点在于建立自然和谐的人机交互环境;标准与评价体系重点研究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基础资源、内容编目、信源编码等的规范标准以及相应的评估技术。
目前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智能获取、普适设备、自由交互和感知融合四个方面。在硬件平台与装置、核心芯片与器件、软件平台与工具、相关标准与规范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总体来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呈现虚拟现实系统智能化、虚实环境对象无缝融合、自然交互全方位与舒适化的发展趋势
03——主修课程
人工智能专业的核心课程有:专业导论、人工智能数学基础、线性代数 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面向对象编程、算法及数据结构、人工智能基础、数据科学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机器学习、信息论、机器人学概论、数字信号处理、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现代控制理论等。
我们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是:要认真学习智能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相关应用领域基础知识。还需要具有系统的计算思维和数据思维,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良好的社会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
04——就业前景
人工智能专业就业方向主要包括科研机构(机器人研究所等)、软硬件开发人员、高校讲师等。在国内的话就业前景是比较好的,国内产业升级,IT行业的转型工业和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以及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将来都是强烈的热点。人工智能目前是一个快速增长的领域,人才需求量大,相比于其他技术岗位,竞争度偏低,薪资相对较高,因此,趁着这个机遇,人工智能专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05——小结
人工智能专业相当的不错,未来必定是一个人工智能的世界,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就是一笔不可描述的财富。人工智能不仅能带动国家的发展,还能够方便世界上所有的人,所以,相信自己的感觉,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同学,来选择这个专业肯定没错的。

B. 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流程及注意要点

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流程及注意要点

在论文答辩前,考生准备的充分与否是保证论文质量与效果的关键,也是答辩出彩的关键。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流程及注意要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流程及注意要点 篇1

一、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一)全力消化自己所写的论文

研究生要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树立信心,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这一环节,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在反复阅读、审查自己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写好供15分钟左右用的答辩报告书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选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2、介绍论文的主要观点与结构安排(这部分只说明标题就行,不要论述内容,因老师已经看过你的论文)。

3、强调论文的新意与独创性。

4、说明做了哪些必要的工作。

(二)物质准备

准备参加答辩会所需携带的用品:

1、硕士论文的底稿。

2、答辩报告书。

3、主要参考资料,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4、记录用稿纸。以便把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以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很自然。(以后要准备PPT以备辅助介绍)。

5、着衣冠整洁大方、庄重,穿着尽量正式些的为好,着衣能给答辩老师一个最直接的影响你对答辩的重视程度。

(三)调整好心态

要进行答辩,首先就要明确论文答辩想考察研究生什么。硕士教育重在训练科学的思维、如何将科学成果转化为学术文章甚至是创造社会效益。因此,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考察到如下:

1、论文的真实性。实事求是乃科学研究的基础,论文本身必须真实可靠,弄虚作假难逃答辩委员会专家们的火眼金睛。如果在这方面出现问题,论文势必不能通过专家评审。

2、考察相关知识与应用能力。

3、考察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答辩者的表达能力。

成功的演讲是自信和技巧的结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细致周到的答辩准备工作是成功的前提。使用一些答辩技巧也不可缺少,可以充分展示整理研究材料、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让别人知道自己都做了什么。要想这场战争获胜,就必须对答辩的目的、程序、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做到胸有成竹,不要紧张,要以必胜的信心,饱满的热情参加答辩。

二、硕士论文答辩程序

(一)研究生向答辩委员会报告自己硕士论文的简要情况(时间约15分钟)。

答辩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1、论文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2、硕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

3、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评价,强调论文的新意与独创性。

(二)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问题(时间10~15分钟)。

提问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2、论文所涉及的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3、考察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有关问题。

答辩老师一般的提问类型:

1、对选题意义提问;

2、对重要观点及概念提问;

3、对论文新意提问;

4、对论文细节提问;

5、对论文数据来源提问;

6、对论文薄弱环节提问;

7、对建议可行性提问;

8、对自己所做工作的提问;

9、对超出论文范围的提问;

10、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

11、对格式是否规范化的提问。

答辩提问时须知:

1、应用能力与知识宽度的准备;

2、作好常规性问题的准备;

3、细节问题不可忽视;

4、对自身能力的考查;

5、对论文可行性把握。

三、如何答辩

(一)掌握总体

以下五点是同学们答辩时必须做到:

1、脱稿汇报;

2、突出重点;

3、抓住兴趣;

4、掌握时间;

5、留下伏笔。

(二)开场白的准备

答辩开始时要向专家问好,开场白是整个论文答辩的正式开始,它可以吸引注意力、建立可信性、预告答辩的意图和主要内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切合主题、符合答辩基调、运用适当的语言。应避免负面开头,如自我辩解等(如我最近找工作压力太大,准备不充分我工作太忙,准备不太好),既不能体现对答辩委员会专家的尊重,也是个人自信不足的表现,答辩者在各位专家的第一印象中大打折扣。牢记谦虚谨慎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是谦虚并非不自信。同时也要避免自我表现,洋洋得意,寻求赞赏。过度的表现,会引起答辩委员会专家的反感,(如经过这么多年的思考,我认为我的这种制度设计已经达到最科学,最完美的)。

(三)报告论文

报告时应注意:掌握时间、扼要介绍、沉着冷静,语音优美,用普通话,抑扬顿挫,表情丰富,表达淋漓尽致,语气上要用肯定的语言,是即是,非即非,不能模棱两可。内容上紧扣主题,表达上口齿清楚、流利,声音要响亮,富于感染力,可使用适当的手势,以取得答辩的最佳效果。我参加的答辩会上大部分同学是用比较小的音量进行陈述,估计只有前两排的人才听得清楚。声音大有三个好处:一是增强胆量,减少怯场,二是更加引起老师的注意力,三是会使自己更富激情,从而感染老师。当然,语言的流畅性、信服力等,非一日之功,看临场发挥了。

(四)如何回答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的问题

研究生报告结束后,答辩委员会专家将会每人提出二到四个问题,记录问题时注意进行确认是否理解正确,有些专家的声音比较低沉,你听不清时,一定要追问一下老师您的意思是?理解错问题就麻烦了,导致回答问题时非常被动。专家提问不管妥当与否,都要耐心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问话。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当回答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时,不要流露出骄傲情绪。如果确实不知如何回答时,应直接向专家说明,不要答非所问。对没有把握的问题,不要强词夺理,实事求是表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搞清楚,今后一定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总之,答辩中应实事求是,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时刻表现出对专家的尊重和感谢。注意答辩不纯粹是学术答辩,非学术成分大约占一半,要显示出自己各方面的成熟,要证明自己有了学术研究的能力。

有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答辩人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作者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人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同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你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的问题,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因为,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这个问题有可能有过专门研究,再高明的也不可能蒙骗他。这里我们应该明白:学员在答辩会上,某个问题被问住是不奇怪的,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一般是本学科的专家。他们提出来的某个问题答不上来是很自然的。当然,所有问题都答不上来,一问三不知就不正常了。

答辩中,有时主答辩老师会提出与你的论文中基本观点不同的观点,然后请你谈谈看法,此时就应全力为自己观点辩护,反驳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思想。主答辩老师在提问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的问题,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你作出正确、全面地回答,不具有商讨性。而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并未定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以互相切磋商讨。如果你所写的论文的基本观点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又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的,就不要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不同的见解,就随声附和,放弃自己的观点。否则,就等于是你自己否定了自己辛辛苦苦写成的论文。要知道,有的答辩老师提出的与你论文相左的观点,并不是他本人的观点,他提出来无非是想听听你对这种观点的评价和看法,或者是考考你的答辩能力或你对自己观点的坚定程度。退一步说,即使是提问老师自己的观点,你也应该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据理力争,与之展开辩论。不过,与答辩老师展开辩论要注意分寸,运用适当的辩术。一般说,应以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主,反驳对方的论点要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请教的口气,用旁说、暗说、绕着说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对方,让他们明理而诚服或暗服。让提问老师虽接受你的意见,但自己的自尊并没受到伤害。

(五)结束语和致谢

报告结束前一定要进行致谢。论文答辩之后,作者应该认真听取答辩委员会的评判,进一步分析、思考答辩老师提出的意见,总结论文写作的经验教训。一方面,要搞清楚通过这次毕业论文写作,自己学习和掌握了哪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研能力上得到了提高。还存在哪些不足,作为今后研究其他课题时的借鉴。另一方面,要认真思索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修改自己的论文,加深研究,精心修改自己的论文,求得纵深发展,取得更大的战果。使自己在知识上、能力上有所提高。

好运伴随你们,祝愿你们答辩顺利!

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流程及注意要点 篇2

一、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意义

毕业论文考察的是学员在校学习阶段全部学业的综合成果,包括是否具有:与学历水平相适应的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理论分析水平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文章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毕业论文答辩除了辅助考察以上内容外,重点考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程度。其作用可概括为“检查”、“交流”和“发展”。具体为:1.检验论文写作的真实程度、下工夫程度。2.考察学员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3.测验学员思维的应变能力和深入分析能力。4.测评学员的记忆能力。5.考察与论文相关知识的广度。6.使学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7.使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相长。8.指出论文的不足和今后的完善意见。9.提供答辩的标准和典范。10.启发学员进一步思考,发展毕业论文。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范围内容

(一)自我简介部分

1.介绍论文写作的缘由、目的、意义。2.介绍论文写作的基本过程,包括:选题、收集材料、分析研究、确立观点、组织材料、安排结构、语言的使用、文章修改、参考书。3.介绍论文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中心观点、主要材料。4.介绍论文的特点、创新、发展。

(二)提问问答部分

1.论文本身的知识

(1)内容上的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名词解释、原理分析、原理运用、案例分析、难点和重点分析、论文的特色分析。例如:“请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解释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司法腐败?有什么特征?”“聘任制与传统任命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吸取聘任制的优点改造、并继续使用任命制行不行?”“这个问题前人早有研究,请谈谈你的不同见解”“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有那些?”等。对只列出“条条”缺乏分析的可以提问:“请分析各个条条之间的关系”;对只有理论分析而缺乏实践的可以提问:“请举一例进行分析”对提出各种措施方案的可以问:“请分析一下措施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写作上的知识:包括语言的准确性、概括性,论点的分析化(内化、具体化)、系统化,论证的严密性、结构层次的清晰性。例如,如果这样提问“在管理方略与形式多样化的创新方式中有哪些应遵循的原则?”学员可以做一般性的回答。现改为“请用三句话概括在管理方略与形式多样化的创新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样考察的是学员的语言概括能力。

2.论文的相关知识

包括与论文相关的理论、知识、案例、应涉及的问题。例如,《金融诈骗罪的特征》一文,该文容量太小,系统不完整,只论述了“特征”,按理还应论述“怎样防治”,才与毕业论文的容量相当。因而提出“你对防治金融诈骗罪有什么想法“,既考察了学员的知识系统,也使学员认识到原文的不足。再如,《试论依法行政》一文,针对“依法”这个论题提问,“请列举几个需要,依,的法律文书的名称”,以此考察对法律的熟悉程度。

3.论文存在的问题

包括漏洞、不足、错误。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师的素质

在答辩过程中导师是提问的主体,学员是答辩的主体。导师起着主导作用。导师自身的素质非常关键。导师应当具有:

(l)学者的智慧。导师对毕业论文选题专业应当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体系和深入的研究成果。应当具有很强的理解力和思辨性、对一个课题能够很快就抓住实质,明了其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能够缕出该论题应该论证的框架结构和知识系统,分析出论文质量的高低和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答辩指导。

(2)记者的敏捷。答辩过程是一个即时性的、面对面的交锋过程。有些文章和问题是当场看的或听的,时间很短,不容长时慢慢思考。导师应当具有记者的敏捷性,思维要快,善于迅速理解、记住、并很快形成判断,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问题。还应当善于与学员沟通感情、进行交流。

(3)主持人的协调。现在的答辩,往往是许多学员同时进行,还有主答、副主答、记录员、甚至巡视员等,导师、特别是主答导师应当具有“节目主持人”的协调能力,应善于掌握现场的.气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答辩在轻松、愉快、有序的氛围中进行。

(4)教师的风范。教师是“园丁”“蜡烛”。导师应当是知识的象征、循循善诱的象征、与人为善的象征。

答辩不是难为学员,而是一次交流和再教学。答辩中一定要充分展示出教师的师德、才学和风范。

2.提问的原则

(l)以论文的内容为基础,兼顾相关的知识、内容。

(2)难易程度适中、大小适中。例如,论文《企业精神的培育必须和创新活动一道进行》如果提问“为什么企业精神的培育必须和创新活动一道进行”,这个问题就太大了。因为全文论述的就是这个问题。如果这样问一“企业精神与创新活动有那些一致性”就比较适中。

(3)明确、具体、容易理解。例如,问题“国有企业经营体制如何创新?”问题提得有些大,而且泛。改为“什么是创新?新的标准和模式是什么?怎样创新?”3个问题,就具体、明确多了,而且提得更有深度和专业性。学员也好理解。

(4)针对学员、突出个性。学员来自不同的岗位、职业,提问题应突出其特点、发挥其所长。

(5)适当启发、深入引导。对有些问题应当给予启发、引导,调动学员的思维能动性,并使学员按照导师的思路深入思考,提高答辩的针对性和集中性。

(6)考察性而非询问性、答辩性而非辩论性。对学员的提问是一种考察,在学员谈到一些导师自己不了解的问题时,可以适当的问一点,但是不要形成“询问”,而失去身份。在答辩中有时和学员意见不一至,可以适当交换意见,但不能成为“辩论”,而模糊了答辩的主角。

(7)避免与简介内容相重复。有些问题在简介中己经谈了,在提问时就不要在重复了。

(8)提关键性问题。例如,一篇文章提出“做人要正”。什么是“正”,文章的论述很模糊。对此提出问题:“何谓管理者做人要正?请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给予解释”,进一步从词法学角度进行启发,使问题走向深入。

3.提问的类型

可分为“事先提出”(答辩前完成)和“临场抓题”(答辩中随时提出);“复述型”(死题)和“引申型”(活题)两类四种问题。“事先题”在答辩前10分钟给学员,让学员有个短时准备;“临场题”随时提问,以考察学员的思维的敏捷程度。“引申题”的难度比“复述题”要大,可对学员进行更深入的考察。例如,论文《浅论现代企业制度》,提问:“为什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那些要求?应注意那些问题?”即为“复述型”问题。因为原文就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如果提问:“请问现代企业制度能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难题吗?”即为“引申型”的问题。因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二、当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难点是什么?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显然,这是一个很活、很有份量的问题。

4.提问的方法

(l)一次性提问法。一次性提问法适于提出较大的问题,适于考察学员系统思考、全面表述问题的能力。

(2)追问式提问法。有些问题可采取追问的方法,步步把问题引向深入。“追问法”适于考察学员针对性定向思维、快捷思维、深入思维的能力。例如,《试论依法治军》一文,先问“请简述依法治军存在那几种认识上的偏差”,然后针对学员回答的“认为依法治军会削弱当党的领导的威信”,问:“会不会削弱”和“为什么不会?”

(3)启发式提问法。答辩不仅仅是“考察”,而且是一种“教学”。“启发式”提问是调动学员思维潜力,把答辩的“教学”功能开发出来的有效手段。例如,《对当前企业避税的调整与措施》一文,其标题存在着概念与语问题。首先问“企业避税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学员回答“当然是不合理的。”接着问“对不合理的东西用’调整,一词是否恰当?因为’调整,一词是中性词,多用于中性对象。如,对政策调整,。”学员一时不能理解。接着进一步问“一般对偷漏税行为用’防治,或,防范,,那么你的文章标题是否应当修改一下?”这种提问即为启发式提问。

(4)示范式提问法。有些学员回答问题不得法,有必要给以示范演示。例如,在向学员提出“为什么要选择,国有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这个选题”时,学员回答得不得法,话是讲了不少,但没有讲在点子上。于是导师做了示范式的引导,“当前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好做,国有困难企业的思想工作就更不好做。为此,我选择了这个很有实际意义的难题,以期尽策尽力。对下一个问题请按照这种思路回答。”对后面的回答提供了范例。

(5)补充式提问法。主要用于各位答辩导师提问之间的相互补充。

(6)归纳评价式“提问”。结束答辩时应对学员的答辩进行简单的归纳或评价。

四、学生的答辩技巧

1.认真写作、写好提纲、临阵磨枪

首先,应当认真、下工夫撰写论文,这是答辩好的前提。其次,在答辩前反复阅读论文,对论文的内容要了如指掌,记忆在心。再者,要准备一些与论文有关的材料,诸如应涉及的问题、今后的打算、最新的看法等。还要调整好精神状态,放松情绪,使答辩有一个良好思维状态。必要时搞一个答辩提纲,使答辩前的准备落到实处。

2.弄清题意、如实回答、扬长避短

事先应了解答辩的基本内容、题型和提问的方法。答辩中认真领会导师的题意,针对问题答其所问。不能理解或答不上来的问题,应向导师如实讲明或请导师换个问题。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对付。应发挥自己的特长。诸如理论特长、实践特长、专业特长。成人学员尤应如此。

3.掌握方法、突出语感、强化效果

答辩如同写文章,论述性文章的基本论证方法也是答辩的基本方法,应当熟练运用。同时,还应针对答辩时“口语性”,使用一些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l)理论分析法。运用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答辩,诸如演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对比比喻等方法。如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论证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2)实证论述法。用工作实践中具体事例来证实某些理论、原理、论断的科学有效性。事实可以是他人、他单位的间接事实,也可以是本人、本单位的直接事实。成人学员应以后者取胜。

(3)分析综合法。分析即把一个整体分解为若干个组成部分,或把一个基本问题展开为具体细节;综合即把若干部分综合为一个整体,或把一些具体问题抽象为一个基本原理。没有分析,不会深入、具体;没有综合不能找出联系,掌握本质,上升为理论。

分析还是一种直接论证的方法,诸如分析特点、分析本质、分析因果、分析意义、分析危害、分析主客观因素、分析条件、分析联系、分析规律等。答辩时应充分使用。

(4)对策论证法即结合实践经验拿出解决新问题的宏观策略或微观战术,发挥成人学员工作经验丰富的特长。但需要指出的是,既然是论文,就必须在“论”字上做文章,不仅要拿出对策方案说明怎样做,还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论证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5)以纲带目法在展开论述一个问题之前,先把这个问题的主要纲目分条列项地述说一遍。然后再逐一展开。该方法对口头答辩有着特殊的效果。可增强条理性、强化记忆力、引导答辩定向展开、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统一。

(6)适当重复法答辩如同演讲。其口头语言说过即逝。为强化听觉效果,适当的重复有关内容,是答辩的有效技巧。结尾总结全文是一种特殊的重复,更有归纳全文、突出整主题、强化效果的作用。

五、答辩的组织工作

1.答辩人员的组合

有关领导应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答辩的重要性,作好组织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答辩小组人员的组合。答辩小组一般由主答、副主答、秘书等组成。应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职能结构。专业结构方面:应以毕业论文的学科专业为依据。由专业基础课(包括写作课的教师)、专业课、相关专业课的教师和实际工作者构成。其中实际工作者也非常必要,对于考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层次结构方面:应有教授、副教授、教师、助教等不同层次的人员为好。便于从不同层次角度考察学员。职能结构方面:主要是主答、副主答、秘书的分工应科学合理,是答辩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当前的毕业论文答辩中,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很突出,应着重解决。

2.答辩程序的制定

应当制定严密、有序、全方位的毕业论文答辩程序。把答辩的前的毕业论文的执笔写作和答辩后的总结列入答辩的程序之中。答辩的具体环节:诸如答辩前的指导、答辩组织的建立、人员的确定、答辩的出题、答辩的现场管理、答辩的提问、学员的解答、内容的记录、成绩的评定、答辩工作的总结等都应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对保证答辩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提高答辩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C. 工程项目有桥梁、路基、隧道,其技术策划的技术难度写一般难度吗

工程项目有桥梁、路基、隧道,其技术策划的技术难度要根据具体项目的情况以及项目的规模来判断难易。

D. 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技术路线图怎么做

你好啊,你的研究生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
开题报告学校具体格式准备好了没?准备写多少字还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可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开题报告选题顺利通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顺利。

技术路线一般是指研究的准备,启动,进行,再重复,取得成果的过程,不是指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更不是指答辩的准备和进行过程,许多同学会出现这些偏误。

多参考下同类型的论文,其实技术路线讲的就是你的论文的整体思路、逻辑推理过程以及采用的论证方法
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 做的细致程度。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前期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写起论文来就很顺手,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保证论文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但如 果不重视论文开题报告,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写起论文来就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思路,可能就要多走弯路,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

写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及专家们帮忙判断一下所研究的选题有没有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奏效,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论文开题报告就要 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往往在论文开题报告中花费大量笔墨叙述别人的研究成果,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样,不便于评审老师指导。

二、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 提出的问题不切合硕士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有的学生提出的论文题目:“新型中性镍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催化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的研究”,此选题 有意义,有创新,作者的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论文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明显偏多,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应重新确定研究内容,注重项目 的可操作性。

那么如何选择研究问题呢?这里要强调的是通过理论思维来发现研究问题。

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硕博论文要想创造新理论很难,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皮”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锻炼 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以往的研究者大体是从哪些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和方法,通过学习和总 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而选择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并与国家经济建设及导师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的研究问题。

(二)做好文献综述,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

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的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上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详细, 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很多学生没有完全搞清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他们的论文开题报告有很多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工作 介绍甚少。

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这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同时,文献综述还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要想写好论文开题报告,必须认真研读文献,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因此,文献调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会相当程度地影响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及写作技巧

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 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 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为了写好论文开题报告,江苏工业 学院研究生部专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

(1)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

(3)论文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

(4)论文开题报告——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5)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

2.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

(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 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 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着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 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

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

(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 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保证

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论文质量,就必须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价。论文开题报告会由3~5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与 企业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可以聘请1~2位相应企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加,不同学科的论文开题报告的侧重点不同。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规定学生必须进行 论文开题报告,并规定了统一的格式,设计了专门的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表,论文开题报告会上研究生应对课题进行详细汇报,并对专家提问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论文开题报告的成绩考核以合格、不合格记。评审小组成员最后签名并给出学生是否合格的评审意见,并以百分制打出具体的分数。论文开题报告成绩不合格者,不 得进入课题研究。

为了提高论文质量,研究生必须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论文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从各个方面提高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通过理论思维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为优秀的学位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E. 中国成功实施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这一项技术有哪些难度

中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简称CNMD,中国成功实施的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就属于中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全局,能够实施这项技术的全世界只有中国、美国、俄国和日本,因为这项技术的难度非常大,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反导弹拦截技术都是末端拦截,而这样的拦截成功率比较低,拦截的难度非常大,这就导致拦截的效果不好。

在实施过程中,许多弹道导弹又包括集束炸弹,伪装炸弹和诱惑炸弹,地面雷达反应系统还要找出真正的弹头,这样才能够精准地打击到来袭的导弹避免损失,由此可见,路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仍然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才能够未来的军事上发展很大的作用,才能够起到力挽狂澜中流砥柱的地位。

F. 谈如何培养识别和使用技术研究型人才

党的以来,习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实现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因而党的发出了“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的号召,强调“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求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要不拘一格选人才,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如何实现上述构想,是一个综合性强而又复杂的问题,笔者以技术研究领域的人才为例,对如何培养、选拔和使用技术人才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尝试提出了一套针对技术人员的人才管理机制,确保技术人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

1 什么是技术研究型人才

所谓人才,指的是某人具有才能,具有超过他人的才干和能力。它包括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的方方面面能力以及能力的不同层次。因此,对人的能力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才能类型提出相应的培养选拔使用机制,不仅有利于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也是社会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根据当前社会分工的体系,人才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管理型人才(各种企事业单位、个体公司管理、组织等);②艺术型人才(唱歌、绘画、书法、表演、服装等);③社会型人才(思想、社会理论、社会活动、历史、文学、语言、司法、财务、治安等);④技术型人才(数理化、医疗、地质、环境、自然等理科);⑤指挥型人才(军事、战略、谋略等);⑥特殊型人才(特殊文化、文明传承者,一些特殊的、非自然的、当前解释不了的能力范畴,巫术等);⑦运动型人才(人的运动能力等);⑧综合型人

才(上述二种或多种能力的综合)。

其中,技术型人才又可细分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技术研究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指的是熟练掌握和应用某种技术能力的人才,如具体操作各种软件、仪器,从事资料收集、基础分析、一般性重复研究等。技术研究型人才指的是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抓住事物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理科型人才。曾经独立创新提出解决方案或解决了一项或多项科研研究难题(理论型),或有技术创新的成果,如已申请相关专利等,按照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可对技术研究型人才分级。

2 技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技术研究型人才是具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这种能力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发展和提高的。其能力形成后,在其相关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是我国急需的的研究型人才。因此,如何培养与选拔技术研究型人才,形成一个有利于技术研究型人才的成长环境,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2.1 学习型环境有利于技术研究型人才的成长

对于单位和企业、公司的研究机构来说,一个宽松、合理而又相对公平的学习型的环境是技术研究型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所谓宽松,就是对研究项目非命令式严格时间管理,而是留有一定余地。合理就是研究项目的难度与其工作能力基本相称或略有提高,而不是超出其研究能力之外。相对公平就是谁的研究成果就是谁的,要突出主要研究人员,不存在功劳被冒领或说不清的情况,管理者认真负责,不以关系、相貌或个人喜好及其它目的取人而导致真正研究人员遭受委屈,研究成果被盗用。

学习型的研究环境应具备两方面的要素,一是相关研究人员具有平等的享受相关研究培训及学习的权利,可通过举办讲座、发放研究资料等体现。鼓励自学与提高,尤其是自我学习要求强烈的人,具有较方便的学习与提高的条件与机会。其次,具相关研究人员有参与相关研究工作的平等机会,充分考虑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与研究水平,研究机构提供多种方式及方便条件供研究人员参与具体的研究工作。比如一个研究项目允许多个项目组同时进行研究,允许研究人员自己对感兴趣的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当然是与公司需要相关的项目),不设立地区、主

题等方面的研究限制,对业余研究过程进行鼓励,在条件成熟时可转为正式研究项目,如此等等。

2.2 选拔技术研究型人才的标准

有了一个人才成长的环境,还要有一套合理方法来选拔人才。如何选拔技术研究型人才,与当前的职称评定、院士评选的目的一样,就是如何科学地、客观的评价一个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主导完成及参与的研究项目、出版专着及发表文章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一个参考。但对技术研究型人才评价来说,与上述评价依据还有区别,应该抓住重点和划分级别。什么是重点呢,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点,什么是级别呢,解决问题难度的大小就是级别。因此,对技术研究型人才评价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依据研究人员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已独立解决的各种科研难题的次数(理论型及技术创新)及其实际应用效果来进行划分评价。至于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独立解决各种理论、技术在实际中应用的能力(应用型)及其实际应用效果建议在技术技能型人才里进行评价,本篇不予讨论。

通过上述分析,对技术研究型人才评价可建立5个级别15个小类进行选拔录用(见表1)。

表1 技术研究型人才划分级别评价依据表

因此,对技术研究型人才的评价不在乎你参与了多少研究项目,获得了多少奖励证书,或写了多少文章,关键是看一个研究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有无理论上的创新和深入认识以及专利发明等技术创新。从这个标准来说,它能够有效对理论研究及技术创新人才进行分类评价,为合理对待或选拔技术研究人员提供了依据。

3 技术研究型人才的管理使用与激励机制

3.1 技术研究型人才的管理使用

使用人才的关键是发现人才,并对人才的能力基本了解。用人不当的主要原因是把本来不是人才的人当做人才、甚至大才来使用,往往导致事业的损失或失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管理者自身素质差,明知某人是人才而不敢用,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无能或显出自己的无才而对自己不利。上述原因在当前的研究机构也比较普遍,为了让技术研究型人才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一个合理的管理及激励机制的建设势在必行。

首先,从管理人员上着手,把管理岗位和研究岗位分离开来,至少在局级单位及以下的级别,搞管理的专门从事管理工作,不搞专业研究,技术研究型人才从事专业技术研究,不负责行政管理的职责。对于水平特高的专家学者,承担的院长等行政职务可转为荣誉称号,并不负责具体的事务,以从事项目研究及管理项目团队为第一要务。这样,技术研究型人才能专心致志的从事研究工作,避免了研究人员在管理岗位上的不称职行为。

其次,从研究管理机制上进行改革,一是对部分研究难题(不涉及国-家-机-密)可采用公开悬赏、给与一定奖励的方式在研究单位或社会上进行张榜招标解决,最合理的利用社会资源。二是项目的安排可采取多个项目组及自由组合的方式,提高灵活性及项目研究的成功率。三是建立一套合理的科研项目及技术研究型人才分级评价机构,让科研人员对项目的贡献及级别划分过程透明化,避免一些人为因素对人才的打压,让人才充分暴露在使用者面前。

3.2 技术研究型人才的激励机制

对技术研究型人才的激励就是一个待遇问题,这个其实不用特别费心,属于好解决的问题。对于技术研究型人才来说,关键是得到组织认可,具有优先从事某项目研究的权利,能合理得到相应研究报酬。至于待遇与具体的研究工作挂钩即可,完全没有必要整一个单独级别待遇。技术研究型人才完全可作为一个荣誉称号而存在,实行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让真正有才的研究人员更好的发挥自己研究能力,让一些不适合研究工作的人员离开自己的位置,理顺各自关系位置,使得技术研究型人才为国为民轻装上阵,从而为促进国家各种技术的发展、理论的进步,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为更快更好的实现中国梦而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4 结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不是自己走的,而是靠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来推动的。建立一套合理的人才管理、激励体系,让每个人的才能发挥在他最适合的位置上,充分发挥每个人能对社会所作的最大贡献,让人人成才,则中国梦必将实现。

参考文献

1 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人民网-理论频道,2017年12月05日。

2 选人用人新思路,《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

3 如何把好干部培养选拔出来,《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

4 坚持实践观点不拘一格选人才,《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

5 张惠元,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人为本,《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第14卷第8期。

G. 蛋白质组研究的研究难度

要找出一个生物体基因组的所有基因和相应的全部蛋白质,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 不同生物的基因组大小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芽殖酵母基因组有1200万碱基对,而人类基因组则为32亿碱基对。基因组不论大小,其核苷酸的数量总是很明确的。然而,对蛋白质组来说,蛋白质的种类究竟有多少就很难说了。上面说过,蛋白质组可以被定义为基因组的基因表达的所有蛋白质,但这一定义没有考虑蛋白质的化学修饰。细胞内的大部分蛋白质通常在合成结束后,都被进行过化学基团的修饰,如磷酸化、糖基化、酰基化等等。修饰过的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学功能,均不同于未修饰的蛋白质。如果把一个修饰蛋白视为一种新的蛋白质,那么蛋白质组的蛋白质数量,将远远大于相应的基因组的基因数量。在这个意义上,人们估计人类蛋白质组的蛋白质种类大约在20万到200万之间。显而易见,蛋白质组蛋白质数量的估计是非常模糊的。
从蛋白质修饰的角度来看,不仅仅是蛋白质种类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不存在度量修饰蛋白质种类的尺度,人们也许永远不能像确定基因组核苷酸序列那样,准确地统计出生物体内蛋白质组的蛋白质总数。如果说表达产生的蛋白质种类可以根据基因的数目来确定,那么修饰形成的蛋白质种类只有依靠对蛋白质的直接研究来判定。生命是一个永远处于变化中的开放系统。既然蛋白质的修饰和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而这种研究是没有止境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对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测定是一种“有限”的工作,而对蛋白质组蛋白质种类的确定则是一种“无限”的工作。 DN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以双螺旋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核内,在细胞一代代的繁衍过程中其碱基序列始终保持不变,因此在测定基因组的DNA序列时不需要考虑时空的影响。而在蛋白质组的研究中,时间和空间的影响都是不可忽略的。
首先,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或细胞的不同活动时期,细胞内产生的蛋白质种类是不一样的。此外,不同蛋白质的寿命也不一样。有些蛋白质在合成后成为细胞的结构成分,相当稳定;而有些蛋白质在产生后被用来进行某种细胞活动,比如基因转录的调控,工作一旦完成就被迅速降解。因此,在分析蛋白质组的蛋白质成分时,需要把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参数。对于在不同时间过程中蛋白质组的组成成分的比较分析——差异蛋白质组研究,已成为当前蛋白质组学的主要内容。
蛋白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不同的蛋白质通常分布在细胞的不同部位,它们的功能与其空间定位密切相关。要想真正了解蛋白质的功能,通常还需要知道蛋白质所处的空间位置。更为重要的是,许多蛋白质在细胞里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在细胞里常常通过在不同亚细胞环境里的运动发挥作用。例如细胞周期的调控过程、细胞的信号转导和转录调控,都依赖于蛋白质空间位置的变化和运动。因此,蛋白质组学中又派生了一个与空间紧密相关的新研究领域——亚细胞蛋白质组学。这种亚细胞蛋白质组可能是细胞器蛋白质组,如高尔基体蛋白质组;也可能是比细胞器还要小的组分,如核膜的蛋白质组。 在不了解基因组序列的情况下,人们曾经推测,生命的复杂程度是由基因组的基因数量来决定的。也就是说,生命的复杂程度越高,其基因组拥有的基因数目越大。但随着各种生物的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科学家们认识到情况并非如此。线虫(C. elegans)是一种低等动物,其基因组的基因数为1.9万多个。而人类基因组框架图的完成表明,人基因组的基因总数仅仅比线虫多1.5万个左右,远不是预期的10万到15万。刚刚完成的水稻基因组框架图更让人吃惊,其基因总数在4.6万到5.5万之间,比人的基因还要多。显然,基因数目与生命的复杂程度没有直接的相关。那么,在生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中,究竟是什么因子体现了这种变化?
随着功能基因组研究的进展,人们已逐渐意识到,这种因子可能就是不同基因的产物蛋白质之间“排列组合”的复杂程度。也就是说,原始生命体中蛋白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简单,而高级生命体中蛋白质之间则具有较为复杂的关系网。
蛋白质组具有一个不同于基因组的重要特性,即蛋白质彼此间有着直接的影响。某一个蛋白质功能的实现,通常离不开它与其他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许可以说,不与其他蛋白质发生作用的“孤立蛋白质”根本就不存在。过去,科学家们因研究手段的限制,只能研究数个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今天通过蛋白质组学的新方法,可以同时研究成千上万个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芽殖酵母基因组全部ORF的表达产物——共6000多个多肽,彼此间可能存在的作用情况已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了9百多种可能的相互作用,涉及到1000多个蛋白质。科学家为这一类型的研究专门发明了一个新的名词——“相互作用组”(interactomes)。
相互作用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网络。细胞内的许多活动如信号转导等,都是通过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实现的。相互作用组的另一类研究是蛋白质复合体组成的分析。蛋白质复合体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构型的蛋白质复合体,如核孔复合体,这一类通常比较稳定?鸦另一种则是功能型蛋白质复合体,例如负责转录的转录蛋白复合体、负责DNA复制的复制蛋白复合体等,这类复合体只有在执行功能时才聚合在一起,任务完成后就解离。当前,相互作用组研究已成为蛋白质组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 基因组的物质基础是DNA,它由两条螺旋状生物大分子链组成,其中每一条链都由成千上万的核苷酸连接而成,这些核苷酸仅含有四种类型的碱基。基因组研究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测定DNA链上四种碱基的排列顺序。因此,DNA测序技术是基因组研究中一个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工具,这样一种单一的技术就能胜任基因组的研究工作。但是,在蛋白质组研究中,需要的研究技术远远不止一种,并且技术的难度也要大于基因组研究技术。
首先,由于蛋白质是由20种化学性质各异的氨基酸所组成,因此不同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别很大。例如,有些蛋白质易溶于极性溶剂,有些蛋白质则难溶于极性溶剂;有些蛋白质较稳定,有些蛋白质则易降解。此外,蛋白质的各种修饰和相互作用更增加了蛋白质的复杂性。仅仅通过一两种技术,显然不可能完成对蛋白质组内成千上万种不同性质的蛋白质的检测。
其次,不同种类的蛋白质的量在细胞内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在酵母细胞里,有些细胞周期调控蛋白不到100个分子,而糖基酶则可能有200万个分子。据估计,蛋白质之间量的差别,竟可达106数量级。蛋白质组研究的特点是要同时分析各种各样的蛋白质,因此需要排除巨量的蛋白质类型的干扰,把微量的蛋白质类型从蛋白质混合物中鉴定出来。现有的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尚不能令人满意地完成这一任务。
简而言之,蛋白质组研究对技术的依赖性和要求远远超过

H. 在《红警2》系列游戏中,你觉得哪些科技是现实中最难研究出来的

玩过红警2的朋友们都知道,在 游戏 中共有三大阵营,分别是盟军阵营、苏军阵营和尤里阵营,每个阵营的建筑和兵种都是不一样,当然还有一些黑 科技 的出现,那么在红警2 游戏 中,哪些 科技 是现实中最难研究出来的呢?

1.心灵转换技术:这个技术的释放单位是尤里,后来尤里从苏军阵营里面独立出来,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在 游戏 中,这种技术可谓神乎其神,转换敌人只需要1秒的时间,而且能实施转换的单位有很多,比如精神控制车、心灵控制塔等,这种技术要想在现实中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即使能够装换,速度也跟不上。

2.瞬间移动技术:在 游戏 中,能够瞬间移动的小兵单位恐怕只有超时空兵了,因此这个兵种也被称为移动速度最快的兵种,可以瞬间移动到某个点位,当然如果玩家建造出超时空传送装置,也可以把群体单位传到某一个点位上,不过这需要超级武器的支持。但是在现实中, 科技 还没有发达到可以能够让人瞬间自由的移动,所以这项技术要研究起来也是比较困难的。

3.光棱技术:我们知道光棱技术是盟军阵营特有的 科技 ,代表作战单位有光棱坦克和光棱塔。尤其是光棱坦克,被玩家称为最强坦克之一,不管是打小兵还是打建筑物,效果都非常好,而且攻击距离超远, 在 游戏 中,如果盟军可以出几辆光棱坦克,电脑估计就不用玩了。瞬间能把敌人的基地给摧毁了,这项技术同样在现实中难以研究。

4.闪电风暴:在 游戏 中,闪电风暴是盟军的超级武器之一,破坏力极强,大多数作战单位和建筑在闪电风暴的面前都不堪一击,这种超级武器已经可以改变天气了,但是在现实中,这种超级武器是很难做出来的,如今的 科技 顶多可以来场人工降雨而已,而且这个速度非常慢,没有闪电风暴来的快。

5.一键修理技术:我们知道在 游戏 中,不管是破损的桥梁,还是残血的建筑物,只要工程师进去,一秒钟就能修好了,而且占领敌方建筑物也是一秒钟的时间,这种速度在现实中是最难实现的。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请把你的想法写在评论区,喜欢的朋友可以加个关注,谢谢。

第一个应该就是心灵控制仪,这个东西十分的玄妙,我觉得即便现在人类开始玩基因了,也不见得能玩了脑子。不过这些可能也是时间问题,就好比计算机,计算机里的东西所存在的形式,是不是也是一种我们理解不了的“生命”形式呢?那如果我们可以控制计算机,当被人找到了可以控制大脑的东西,这个也有可能。当然,前提是控制大脑要精细化,不能像眩晕弹一样就控制那么一会。

第二个就是天气控制器,我知道很多人会反对这个,毕竟貌似我们现在可以控制的天气越来越多了,但人工降雨,人工降雪,这些都是皮毛,但愿没有人真的想人工降雷,降冰雹吧。不然那个电影里说的事情就成真了,你出发点是好的,但被人利用可能就是很难控制的事情了。

第三个我觉得就是时空机器,这个尽管很多电影都在借用这个说法,但我觉得它就是一种流行的科幻理念。我非常认同生活大爆炸里的说法,谢耳朵给自己的后代留了一张纸条,意思如果你看到这个纸条的时候,世界上发明了时间机器,你记得回到某某年的这个地址,和自己说一声。但他一直没收到这个消息,好奇的你也可以试试……

关于如何把五个相当于五角大楼一半高的动员兵塞到一辆小破车里

其实红警中很多看起来非常夸张的技术,现实中都有类似的技术。例如铁幕,现实中就有同样目的的导弹防御系统。例如闪电风暴,现实中也有很多在战争中利用自然灾害的例子。超多士兵挤在一辆运兵车上的技术,印度也在历次阅兵中展示了他们在此领域的核心技术。所以我觉得只要有十足的必要,红警中的黑 科技 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所以真正不能实现的应该符合两个特征,一是毫无必要,而是完全违背自然规律无法实现。所以例如心灵控制之类的技术,虽然看起来非常超前,但是从原理上来讲并不是不可能,未来也许可以通过某种电磁干扰或者生化手段实现也不一定。像超时空技术,可能遥不可期,但是在理论上是存在可能的,而一旦实现,我相信一定会飞速应用在军事上。反倒是一些看起来难度不太高的技术,我认为反而不太会出现,主要原因是没有必要:例如恐怖机器人—在远程精确打击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要击毁地方单位专门派出一个高自动化的机器人单位,我认为成本太高毫无必要,而且这个机器人居然还在使用冷兵器的作战方式;另外天启坦克这种双管坦克在战场上也是非常不实际的,双管首先不利于瞄准,其次要承受两个炮管的后坐力需要把地盘加得非常重,会大大损失机动性,同时坦克的火力并不是加一根炮管就可以提升的,这并不是关键,所以天启坦克这种“看起来很美的设计,应该也是无法实现的了。另外还有一些比较粗暴的辐射工兵啊,自爆卡车啊,基本在现实中都很难应用在真正的战争中,真实的战场人家怎么可能会眼看着你一辆卡车开进人家的基地。凡此种种,只要我们用刚刚提到的两个标准去衡量,很容易在各个 游戏 中找到实际与不实际的事物。你觉得呢?

铁幕最难

物理世界,无敌是个啥玩意。还能瞬间全地图投放。还只能放坦克建筑不能放飞机。而且擦一点边角体积就大一点整个无敌不会只无敌了一丢丢

闪电风暴,我们能人工降雨,但不能控制云吧,你往敌人头顶放导弹,想想都 搞笑

铁幕!无视敌方一切进攻。

爱因斯坦的时间机器,这个是最不可能的,接下来首推双管天启坦克,现实中成本和图纸根本没必要设计成这样

美国大兵,就地可以起堡垒,还便宜!还能升级,攻击力还强,猛地一塌糊涂!

I. 论文中开题报告的研究方法怎么写

提供一个开题报告范文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你开题报告写作能有帮助。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
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
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
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

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 测验法 ⑷ 行动研究法 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 ⑺ 个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3.1 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

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

规定统一性标准

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表达观察的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事先考虑自己的观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主要在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标准。如:有的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量学生表现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的涉及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和表达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的频率,等等。对类似问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

逐段提出观察提纲

在观察计划的基础上,应对每次或每段(几次同一性质上一内容的观察组成一段)观察提出具体提纲,以便使观察者对每一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获得什么材料非常明确。观察提纲可以包括本次观察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且应当在前一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亦可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便于分类统计。
观察实际过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种结论。也许可以形成某个研究课题。

调查法 :
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举例说明调查法的操作过程:
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
在实际的抽样操作中,整个过程可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1.确定调查的目的(确定问题,形成假说;通过调查验证假说,使问题明确化,得出结论)。

2.确定抽样总体。要从中进行抽样的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的总体(目标总体)一致。从样本得出的结论适用于被抽样总体,超出这个范围结论的适用程度取决于被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的差异程度。

3.确定待收集的数据。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有关的数据,过长的调查表会降低回答的质量。
4.选择抽样方法。这时总体中的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
5.编制抽样框。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
6.确定需要的精确度。因抽样调查是要由样本推断总体,会带有某些不确定性。一般是对相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
8.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的改进。
9.实地调查工作的组织。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对收回的调查表的质量及时进行检查。对不回答的表要有处理方案。
10.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11.可对同样的数据采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较。
12.写出调查报告。留存有关总体的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的抽样起指导作用。

对于教育现象,有时难于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可以考虑采用下列方法抽样:从总体中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单位(群),在群内进行概率抽样;从一个小总体中选出接近于研究者对总体平均数的印象的那些个体;样本限于总体中易于取到的部分;样本是随便选取的;样本由自愿被调查的人员组成;等等。但对这样得到的样本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结论也要慎重,应充分利用其它信息进行核查、确认。在教育现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经验和抽样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获取好样本的关键。

测验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为的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的状况(包括:能力与成就,个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从而考虑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预测。(举例,如XXX老师所做的“学生自学能力测验(试验)”,就是为了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

所谓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测验法是教育和心理学测量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形式。

测验的客观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测验的控制,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个被试,或同一时间对于不同的被试,其意义都应该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观性则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师在做这一测试前邀请我去在他们的家长会上的讲话,目的就在于排除和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排除测验的随意性和不真实性,实现评测标准的同一性)。
推论的客观性指对同一结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论应该一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结果的所做解释应该相同。
3.4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教师个体比较适用。
另一种模式: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几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
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具体说说操作方法:

(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教学或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总结评价:首先要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 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总结评价实际上是对行动研究过程及其结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

经验总结法:

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要注意经验的 先 进 性(观念必须更新)
二、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三、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
四、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着、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着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

(这是清华开题报告写作的讲座,看完后有用请赞,收集整理有手打不容易,谢谢!)

阅读全文

与如何展示技术研究的难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云集品在哪个证券交易所上市了 浏览:902
交易异动西部矿业怎么样 浏览:321
龙岩抖音小程序开发要多少钱 浏览:672
防疫中心数据组是干什么的 浏览:95
运行的应用程序怎么切换最小化 浏览:394
垫付居间代理费会受到什么处罚 浏览:53
什么是最小可能性产品 浏览:307
timervb怎么添加数据 浏览:305
关于左侧交易的好书有哪些 浏览:444
怎么删除微信拼多多数据 浏览:367
交易码怎么发货 浏览:137
怎么当上刑侦技术员 浏览:481
没有自己的产品怎么做私域 浏览:405
苗圃技术证如何办 浏览:127
成都荷花金池市场是卖什么的 浏览:243
三菱plc程序中的s是什么指令 浏览:540
如何快速找出不同类的产品 浏览:841
宁波二手旧货市场卖什么 浏览:660
股市交易心态怎么看 浏览:394
发在群里的信息应该怎么撤回 浏览: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