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市場分析 > 制約市場有什麼好處

制約市場有什麼好處

發布時間:2022-09-18 03:20:40

1. 市場調節方式的優點與作用分別是什麼

計劃經濟優點
1. 能夠高度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才力進行重點建設,集中有限的資金發展重點產業
2. 指令性計劃因集權體制領導而容易貫徹執行,保證按預期計劃目標實現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建立比較合理的國民經濟體系
3. 有利於實現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合理化,尤其是通過 有計劃的收入分配保證總供求的平衡,避免經濟發展中的劇烈波動所導致的資源浪費,宏觀經濟效益提高
4.能保證國計民生 必需品的生產和供應,有利於解決人民最緊迫的生活需要,實現收入均等化,穩定經濟,從而穩定社會
5.有利於推動經濟持續增長
缺點
1. 指令性計劃束縛了企業的手腳,企業缺乏生產的積極性,主動性
2. 不利於推動技術進步和革新
3. 容易孳生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
4. 信息不完全,容易導致供求脫節及宏觀經濟比例重大失調

市場的功能
1. 市場調節就是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是根據價格信號反映供求缺口而指導企業生產
2. 它在資源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中有自我調節,自動平衡的功能,這主要是通過價格機制和利潤機制來進行的
3. 市場機制是技術革新和結構調整的內在推動器,這主要是通過競爭機制來進行

4. 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靈活性,應變能力強
5. 動力刺激和競爭淘汰壓力
缺陷
1. 忽視長期利益和社會總體利益,對經濟總量無力調節
2. 對於大的結構調整,市場機制顯得軟弱無力
3. 調節具有局限性
4. 市場機制本身不能保證公平競爭
5. 市場競爭會帶來環境污染生態問題
6. 難以處理好公平與效益的關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在國家宏觀調控下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手段的經濟體制,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

2.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目的是什麼有什麼好處

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外發布《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為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建立統一大市場之後,會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激發競爭和創新,讓經濟發展更有活力,全球競爭力更強。過去勞動力成本低,這個優勢在逐步消失,中國還沒有形成技術創先的情況下,我們現在的優勢更大的是在巨大規模的國內統一大市場方面。

第二,市場由大轉強,會產生更多為中國製造的優質商品供應,中國消費者也會有更多、更優選擇。市場不再依賴西方國家;關鍵核心環節的技術也要自主開發、自立自強;通過中國的市場需求,能夠有效地拉動和促進中國的中間產品的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

第三,是健全統一的市場是高水平開放的基礎。未來的開放,一方面是中國的企業要走出去吸收國外的資源,另外一方面是我們不僅要把產品輸送出去,我們還要把人才引進來。

第四, 這有助於減少地方政府對經濟行為干預,對於一批新興企業和中小企業來說,未來可以更好地藉助統一大市場來集聚資源,跨越區域限制,從而做大做強。

在一個基於規則的市場經濟社會,法治是基礎,公平競爭是基本原則。打破各種制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顯性、隱性壁壘,尤其是地方保護主義影響下的地方保護、區域壁壘、准入障礙、招標采購內定等做法。

從而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加暢通,提高市場運行效率。

3. 市場機制的作用是什麼 .

市場機制的作用是通過市場競爭配置資源的方式,即資源在市場上通過自由競爭與自由交換來實現配置。

市場機制體內的供求、價格、競爭、風險等要素之間互相聯系及作用機理。市場機制有一般和特殊之分。

一般市場機制是指在任何市場都存在並發生作用的市場機制,主要包括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和風險機制。具體市場機制是指各類市場上特定的並起獨特作用的市場機制,主要包括金融市場上的利率機制、外匯市場上的匯率機制、勞動力市場上的工資機制等。

(3)制約市場有什麼好處擴展閱讀:

市場機制構成要素

市場機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的構成要素主要有市場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和風險機制等構成。

價格機制是指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市場上某種商品市場價格的變動與市場上該商品供求關系變動之間的有機聯系的運動。

供求機制是指通過商品、勞務和各種社會資源的供給和需求的矛盾運動來影響各種生產要素組合的一種機制。它通過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在不平衡狀態時形成的各種商品的市場價格,

競爭機制是指在市場經濟中,各個經濟行為主體之間為著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開競爭,由此形成的經濟內部的必然的聯系和影響。

風險機制是市場活動同企業盈利、虧損和破產之間相互聯系和作用的機制,在產權清晰的條件下,風險機制對經濟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市場機制

4. 壟斷的有什麼好處跟壞處

壟斷和競爭,在市場經濟里,一般情況下,必然是相生相滅,相互循環的。例如,開始幾個賣肉的互相競爭,越賣價格越低,最後必然會出現兩種情況:1 大家認為這樣互相競爭,只能是兩敗俱傷,所以成立個協會,共同限制住價格;2 大魚吃小魚,被一家吞並或擠垮。上面的兩種情況都是壟斷。1882年美國形成的「美孚石油公司」這個壟斷組織就是這么形成的(後來這個壟斷組織被美國政府強行解散)。壟斷後,由於各方分臟不均,或者還有人想獲得更大的利益等等原因,壟斷就會被打破,這就要形成競爭。所以,在自由市場經濟里,盡管沒有政府的干預,壟斷和競爭也是相互循環的,你不可能只要競爭,不要壟斷,自由市場經濟並不象大家想像得那麼美好。

盡管大家都痛恨壟斷,可是壟斷也有有利的地方,盡管大家都喜歡競爭,競爭也有不利的地方,它們各有利弊。

市場經濟下,產品向市場的供應要麼處於壟斷狀態下,要麼處於競爭狀態下,這兩中狀態各有利弊,不能兩全齊美。

絕對壟斷狀態下,一種商品只有一家公司供應,這家公司完全能夠控制住這種商品的產量,使這種商品的供應量始終比較短缺,這樣就能保住價格始終比較高,能保住自己的豐厚利潤。

例如,假設世界只有一個農民,那麼糧食的供應就由這個農民壟斷了,這時他就可以生產很少的糧食而賣很高的價格。比方說他可以把糧食的價格控制在10000元/斤不動,這個價格下,如果市場缺少糧食了,他就往市場上投進一些,如果還有一些糧食暫時還沒賣出去,他就停止向市場供應,什麼時候這些糧食賣完了,他再生產一些繼續供應。在這個價格下,當然只能有少數富人才能買起,所以糧食就成了只有最富裕的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其他人該吃野菜的吃野菜。普通人對這樣高居不下的價格是干生氣沒有辦法。

從上面可以看出,壟斷的優點就是產品無相對過剩的浪費,壟斷者完全可以控制產品的生產和供應量。缺點就是壟斷者為了自己豐厚的利潤,始終控制住該種壟斷產品的供應量,使這種產品不能普及,許多人享受不到這種產品。

壟斷的另外一個優點就是無重復建設的浪費。壟斷者對產品的生產和供應有統一計劃,所以不會造成重復建設的現象。我們就拿移動通訊公司來說,假設中國就它這一家公司,它當然就是絕對壟斷了,它就會計劃好在全國建設多少個網點、多少個發射和接收裝置,當然會計劃得很好,不會有重復的現象。可是如果有一家聯通公司和它競爭,情況就不一樣了。聯通公司也會在全國計劃建設多少網點,多少發射和接收裝置,那麼這時重復建設就出現了。比方說移動公司的信號已經把北京地區全部覆蓋了,而聯通公司又要建設一些裝置再把北京地區覆蓋一遍,這就是重復建設,就浪費了。再比方說,某地明明有一個麵包廠就夠了,可是有一個人偏偏又要建一個麵包廠和它競爭,造成兩家的總生產能力只能利用一半,這就是重復建設。

競爭的優點就是每個產品供應者都想搶市場,他們都不能控制住產品的總產量和總供應量,結果會使產品的價格下降,會逐步普及到一般老百姓(並不能普及到全體老百姓,最窮的那部分幾乎永遠沒有份)。所以老百姓喜歡這種競爭的狀態。

但是競爭也是有缺點的,上面已經說了,它會造成重復建設,而且還會造成產品相對過剩,牛奶會倒進河裡,廠房設備會因為企業停產或破產而損壞,這樣會對整個社會造成極大的浪費,也會造成大量的失業。

總起來說,壟斷的優點就是某種產品的生產有統一的計劃,沒有重復建設和相對過剩造成的浪費,這對整個社會有利,但是這種產品的價格往往會被控製得很高,不利於普及,不利於全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對人民提高生活水平是不利的;競爭的優點就是利於產品的普及,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它會造成重復建設和相對過剩的浪費,還會造成破產的浪費,還會造成失業的危害,對整個社會不利。

而壟斷和競爭,你只能選一種,不可能兩種都選,所以不可能達到只有利沒有弊的兩全齊美的境地。因此說,市場經濟下,人民反完壟斷,就會反競爭,反完競爭就要反壟斷,很熱鬧的。

5. 如何理解市場機制和市場調節作用

抄的內容,市場機制和市場調節

市場機制(market mechanism)

什麼是市場機制
[編輯本段]

市場機制就是市場運行的實現機制。它作為一種經濟運行機制,是指市場機制體內的供求、價格、競爭、風險等要素之間互相聯系及作用機理。市場機制有一般和特殊之分。一般市場機制是指在任何市場都存在並發生作用的市場機制,主要包括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和風險機制。具體市場機制是指各類市場上特定的並起獨特作用的市場機制,主要包括金融市場上的利率機制、外匯市場上的匯率機制、勞動力市場上的工資機制等。

市場機制:是通過市場價格的波動、市場主體對利益的追求、市場供求的變化,調節經濟運行的機制,是市場經濟機體內的供求、競爭、價格等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及其功能。

市場運行機制是市場經濟的總體功能,是經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驅動因素。

工業革命的發動是建立在市場運行機制基礎之上的,或者說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現代生產力的成長過程是在市場運行機制的驅動下進行的。市場運行機制是經濟社會化乃至經濟全球化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市場機制的構成
[編輯本段]

市場機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的構成要素主要有市場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和風險機制等構成。

價格機制是指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市場上某種商品市場價格的變動與市場上該商品供求關系變動之間的有機聯系的運動。它通過市場價格信息來反映供求關系,並通過這種市場價格信息來調節生產和流通,從而達到資源配置。另外,價格機制還可以促進競爭和激勵,決定和調節收入分配等。

供求機制是指通過商品、勞務和各種社會資源的供給和需求的矛盾運動來影響各種生產要素組合的一種機制。它通過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在不平衡狀態時形成的各種商品的市場價格,並通過價格、市場供給量和需求量等市場信號來調節社會生產和需求,最終實現供求之間的基本平衡。供求機制在競爭性市場和壟斷性市場中發揮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

競爭機制是指在市場經濟中,各個經濟行為主體之間為著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開競爭,由此形成的經濟內部的必然的聯系和影響。它通過價格競爭或非價格競爭,按照優勝劣汰的法則來調節市場運行。它能夠形成企業的活力和發展的動力,促進生產,使消費者獲得更大的實惠。

風險機制是市場活動同企業盈利、虧損和破產之間相互聯系和作用的機制,在產權清晰的條件下,風險機制對經濟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正確理解一般意義上的市場機制
[編輯本段]

撇開市場的社會屬性,一般意義上的市場機製作為市場一種特有的自我調節方式,自市場產生以來,它始終存在並發生作用,只是由於市場性質的變更及各種外在制約因素的不同,其作用的范圍和程度在不同時期是有區別的。為了更准確和全面地理解一般意義上的市場機制,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市場機制是市場三大基本要素互相結合、互相制約的一個循環運動過程。

馬克思曾深刻論述過構成市場的物質內容是供求。即商品供應與商品需求。商品供求是互相對立、統一和運動著的。市場機製作為市場特有的調節方式、調節功能和特殊的運動過程,首先離不開供求這個基本要素。但供求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其運動局勢和雙方的變化直接受市場價格及市場競爭狀況的制約。因此,構成市場機制運動的三大基本要素是價格、供求、競爭,不論市場性質、規模、范圍如何,這三大直接要素不會變。這三大要素的組合及交互運動正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即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平均利潤率規律、貨幣流通規律等共同作用於市場的結果。市場價格作為商品價值的轉化形態和實現形式處於一種運動狀態,它與價值不是機械的等量,相反在供求、競爭等直接要素的制約下,價格總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並在時間、程度、方向上與價值有一定背離。價格直接影響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的利益。市場價格總是首先擺在市場活動參與者的面前,微觀單位的市場經濟行為一般先都要考慮價格。正因為如此,有的人僅看到這一點就片面地認為市場機制「就是價格機制。」

價格牽動著市場活動參與者的行為。但由於供求的變化,價格或一時高於價值,或一時低於價值,商品價值正是這忽高忽低的干勁十足,趨向自我平衡的現實。這種現象,就是市場機制要素交互運動的奧妙所在。由於價格受供求的變動,市場活動參與者不斷調整自己的市場行為。買者與賣者之間、買者之間、賣者之間又根據市場價格狀況的變化,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展開了多形式的競爭,競爭又會引起供求的變化。這樣,就形成了「價格——競爭——供求——價格」三個要素互相組合、互相制約、互為條件的一種循環過程。即價值規律通過市場競爭強行得到貫徹,並繼而調節供求關系;供求關系的變動又反過來引起市場價格的變動,這就是一般意義上市場機制運動過程。價格是這種循環的標志,價格的變化既是上一次市場機制要素循環運轉的結束標志,又是下一次新的循環運轉的開始,如此周期循環,實現著市場運動的自我調節。這種市場機制要素自發、自動地循環,也可以視為市場的自然機制,在完全的自由市場上,它表現得尤為明顯。

(二)市場機制運轉循環的原動力只能是市場活動參與者的經濟利益。

市場是商品交換的關系總和,商品供求的後面是經濟關系。微觀主體的市場行為之所在價格、供求、競爭的制約下而變化,根源來自這種機制組合的原動力——市場經濟人的利益。市場機制,根本上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正是在商品經濟的一系列客觀規律作用所體現的原則或功能的制約和牽動下,通過供求、價格、競爭的變化,在經濟利益的誘導下,自動採取不同的市場經濟行為,或者進行自我擴張,增大生產或經營規模,或者進行自我收縮,即減少生產或經營規模,有的還會自行中斷其市場經濟行為。總之,在經濟利益推動和誘導下,市場機制強制性制約著市場活動的參與者及時地調整自己的經濟行為,自動實現微觀活動的自我平衡。這種一般意義上的市場機制的原動力,並不因為市場規模、性質的變更而改變。當然在不同性質的市場上,或者在不同的宏觀控制機制的作用下,經濟利益的性質及作用是不同的。例如,如果國家用直接控制手段把企業變成了行政機關的附屬物割斷了企業與市場的聯系,則經濟利益這種原動力對企業的市場行為也就沒有多大的誘導力了。但這個問題屬於市場的宏觀控制機制具有的特殊性,不同國家、不同性質、不同時期的市場,宏觀控制機製作為主觀外在的控制是不同的,但我們這里著重研究一般意義上的市場機制,因此不多論及。

(三)市場機制是一種開放型的受多因素影響和制約的一種社會經濟機制。

市場機制絕不是一個純自然的封閉機制,而是一種開放的社會經濟機制。這是因為,市場本質就是開放的,它作為社會分工發展和商品生產及商品交換擴大的必然產物,集中反映了社會經濟活動中各種復雜的經濟關系。市場作為商品流通的總體,反映了商品流通的橫向性、伸縮性、變動性、復雜性的特點。市場價格、供求、競爭這三大要素的組合及運動變化,都會受到各種直接因素和間接因素以及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外在的某此因素的變化也會引起市場機制要素的關聯和耦合。因此,切不可孤立地看待市場機制的運動。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變動,生產、分配和消費狀況的變化,各種宏觀經濟杠桿的變動(如利率、稅率、基建投資、貨幣流通與發行、匯率等)。國家政治經濟形式的變化,甚至自然現象等都會不同程度對市場機制的三大基本要素及其運動發生影響。

市場機制的優點
[編輯本段]

市場機制有以下幾個優點,

1,市場機制的反應比較的敏捷,市場機制的近乎無窮多的市場主體隨時都在關注著市場信息,所以市場的微妙變化容易被捕捉到

2,每一個主體根據自己獲得的信息進行自己的判斷,採取不同的策略,導致了市場策略的多元化特徵

市場機制的缺點及分析
[編輯本段]

市場機制與計劃體制相比也並不是完美無缺

1,市場信息存在真偽之分

2, 市場信息有整體性信息和局部性信息之分

3,市場信息有長期性信息與短期性信息之分

4,市場選擇的多元性很可能導致市場的混亂無序

對第1,如果市場主體的能力不足的話,那麼市場機制--市場信息傳導機制會把他引向一個錯誤的方向

對第2,市場主體往往是局限於局部市場信息而忽視整體市場信息,往往只對當地市場信息有相當了解,對外地市場信息往往可能根本不了解,而外地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

對第3,市場主體同樣很可能只關注了短期信息對長期信息缺乏足夠的敏感

對第4,混亂必然導致失諧,導致效率的損失

以上市場機制的四個缺點恰好可以由計劃機制來填補

因為1,政府機關集中了全國的優秀人才可以對市場信息的真偽做出更加准確的判斷

2,政府不僅有優秀人才還可以全國聯網,可以對整體信息,外地信息有著更大的把握能力

3,政府內集中的優秀人才有強大的市場預測能力

4,政府可以很好的發揮出公關,協調組織能力,為市場主體提供協調組織服務

所以,市場和計劃各有千秋,缺一不可,如果說過去我們沒有對市場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了經濟的相對的僵化和單一化的話,那麼現在我們因為對政府效能(計劃效能)重視不足,導致了先經濟的短期行為,局部行為和無序化的不斷的蔓延

市場是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缺乏根據,根本不可能得到證明,是反科學的,是錯誤的

市場機制的缺陷與政府的經濟職能的分析
[編輯本段]

一、市場失靈的外部性分析

外在性的存在與公共品的屬性是市場機制難以處理的問題。實質上是市場機制的局限。市場機制在外在性與公共品的領域表現出無奈。經濟學在外在性與公共品領域的貢獻有相當的差別。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在私有制條件下,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在一定條件下(信息完全且對稱、規模報酬不變、分散決策等等)能保證資源配置的最優化,交易瞬間完成,交易費用為零。在一般性領域,由於市場機制能有效地在長期發揮作用於自發的交易過程中,交易的一些規則與體制實質上已經自發地演化出來了而不是人為設計出來的,經濟學的貢獻只在於對這些規則的產生與功能給予科學的說明,進而揭示人們行為的一般規律。然而在外在性與公共品領域,由於市場機制在此碰了壁,一般來說,人類的交易活動並不能自發地演進出有效的規則來處理這些問題(只有科斯定理除外,科斯定理可以是對人類自發地或以「私了」方式處理外在性問題的經驗的一個理論總結)。因此,在這一領域,經濟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理論總結和說明,而是理論設計,原因是人類自發的以滿足個人利益或局部利益為目標的交易活動沒有演進出這類規則,這些規則與體制有待於設計。

於是科斯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既然自由價格機制已經被公認為最有效率的協調和指導配置資源的工具,為什麼還有企業的存在呢?這說明進入市場是要付出代價的,因此,用企業來代替價格機制可以減少交易費用,這就是交易費用的提出。所謂外部性是指某個人的效用函數的自變數中包含了別人的行為。外部性包括外在費用和外在收益,即從事一項經濟活動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或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不一致。外部負效應指私人成本低於社會成本,這將導致資源存量的浪費;外部正效應指私人收益低於社會效益,這將導致從事該項經濟活動的激勵失靈。這就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之所以重要,在於科斯定理闡明了在什麼條件下可以促使社會資源達到最優配置。

二、市場的有效與失效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職責並不是由它自己確定而是由市場來規定的,這就要把研究的視野拓展到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這一深層次的問題上,以市場有效和市場失效作為研究問題的基點。

1、市場有效分析

市場經濟是一種歷經幾百年發展,才逐漸形成的復雜而精巧的制度。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市場機制發揮著基礎性的資源配置功能,是市場經濟之所以能最優配置社會資源的根本條件。市場經濟長期運行的效果,證明它在以下方面是有效的:

(1)信息傳遞。傳遞信息是市場的一個基本功能。它是指由於商品價值,供求的變化,引起商品價格的漲落,同時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商品的稀缺狀況的足夠信息的功能。市場傳遞信息,就是市場發出價格信號。因此,市場傳遞信息的功能也就是價格的功能,即價格充當信號機的功能。市場經濟中信息傳遞的關鍵作用,是盡可能以較低的成本、便捷的信息傳輸渠道和方式給交易雙方提供盡可能全面、客觀、及時的信息,以減少當事人同某種環境相聯系時的不確定性,提高當事人從事經濟活動的效率和效益。另外,市場傳遞信息的及時性、客觀性和分散性,還會節省經濟當事人在搜集、加工、整理和使信息各環節的成本費用。

(2)利益刺激和競爭激勵。這種刺激和激勵,對企業(生產者和投資者來說就是利潤刺激;對作為消費者的居民來說就是選擇最有效的消費方式和消費結構,實現使用價值最大化和最優化組合的刺激;而對作為勞動力供給者的居民來說,就是自願接受進一步的培訓和教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競爭能力,進在激烈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上謀求更好的職業和報酬的刺激。其結果反映到宏觀就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足夠的內在動力。

(3)調整、優化經濟結構。這是指市場機制能對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地區結構、企業組織結構、技術結構等)起到協調、平衡和優化的用。首先,市場具有協調商品供求結構,使之趨於平衡的內在功能,這是通過價格杠桿的調節實現的。其次,市場機制具有優化企業效率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功能,這主要是通過市場競爭機制和風險機制發揮作用來實現的。第三,市場機制具有優化產業結構的功能,這一功能是通過價格機制(實質是利潤率高低)實現的,因為在價格和利潤誘導下資源的自由和充分流動,可使產業結構、部門構趨於均衡化、合理化。

(4)促進技術進步。市場在推進技術進步方面具有其它機制不可替代的功能。其原因主要出自市場競爭的外在強制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機制迫使經濟當事人要不斷地、積極主動地在科技投入、研究開發、引進吸收消化先進的技術設備等方面努力進取,以便在競爭中以性能更好、質量更高、價格最廉、成本最低的商品擴大市場佔有份額,獲取更多的利潤,從而在激烈爭迫使勞動者和管理者不斷地自覺接受培訓、學習、掌握和運用現代科技知識等也有助於推進科技進步。

(5)促進效率提高。從理論上講,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能夠實現帕累托最優狀態,即最優經濟效率的狀態。盡管現實的市場達不到完全競爭市場嚴格假設的種種條件的要求,因而也就達不到資源配置的最有效率的狀態,但是,這並否認市場經濟具有提高經濟效率的客觀功能。市場通過競爭機制和價格機制引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充分有效利用,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及時、客觀的信息和分的貨幣刺激,使經濟當事人能對個別情況的千變萬化作出迅速的反映。市場經濟國家中,所謂「市場解決效率問題,政府解決公平問題」的大致分工,在一程度上說明市場機制具有促進經濟效率不斷提高的功能。

2、市場失效分析

由於現實經濟生活中,很難滿足完全競爭性市場所嚴格假設的種種條件,一步說,即使滿足了這些條件從而市場機制能夠實現帕累托效率,它也不能解諸如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公、自發競爭導致的經濟波動等問題。與市場有效一樣,市場失效(失靈)也是一種客觀存在。現代市場經濟理論已經揭示,市場失效有以下表現:

(1)不能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公共產品具有聯合的、共同的、公用的消費性質,其產權無法清晰地界定,特定的個人和他人能夠同時消費(「消費的非排他性」),新增消費者不會減少既有的公共產品的數量和效用,也不增公共產品的消費成本(「消費的非對抗性」),並且不能把拒絕為公共產品付費的人排除在消費范圍之外(「消費的非拒絕性」),這就難以形成市場價格,以通過市場機制引導必要數量和質量的社會資源配置於公共產品的供應上,如國防、治安安全、防洪排澇設施等。

(2)存在外部性。包括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正的和負的外部效應)即某個經濟主體生產和消費物品或服務的行為,不以市場為媒介而對其他經濟體產生的附加效應。由於「不以市場為媒介」,具有外部性的產品的市場價格是不完全的市場價格,是扭曲的市場價格,人們從事具有外部性的活動,是不通過市場價格信號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的,這就產生了市場失效狀態。

(3)自然壟斷。由於資源的稀缺性和規模經濟性的作用,市場由一個或數個賣者壟斷。這是一種由於規模報酬遞增的特點所決定的天然壟斷,從而排斥充分競爭,破壞符合帕累托效率的資源配置。

(4)信息不對稱。市場經濟行為主體的獨立性和分散性,使之不能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獲得充分和全面的信息,這將導致市場活動的盲目性。常見的現象是:交易主體的一方(往往是賣方)掌握更多的信息,從而使交易的另一方陷入不確定的環境中。尤其是在最終消費品市場上,消費者對商品不具有充分知識時,往往不能實現效用最大化。

(5)風險和不確定性。市場經濟是以無數人的自發活動為基礎的,是通過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而實現社會資源的配置的,市場經濟就是風險經濟。事業風險與各種不確定性,造成某種類型的投資活動不能達到社會所要求的狀態。

此外,從道德倫理規范的角度看,即使在競爭性市場機制能夠實現資源上的帕累托效率的情況下,單靠市場機制調節也有可能出現諸如收入分配不公、經濟波動和宏觀經濟總量失衡及與此相關的失業和通貨膨脹等問題。

三、政府職能界定

市場經濟中客觀存在的市場失效,引出了政府幹預經濟社會生活的「理由」,這就要求政府及其公共財政的介入,政府必須承擔起應盡的職責。在當今世界上,政府的職能可以概括為三項:政治職能、社會職能和經濟職能。

政府的政治職能是最基本的職能,它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政府存在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國防和公共安全。政府的政治職能往往在戰爭、內亂等特殊情況下才充分發揮作用。在和平時期,則主要是實行政治統治,保障社會安定和維護公共安全。目前,人們對政治職能的認識並沒有太多的分歧。

政府的社會職能則要復雜一些。這一方面是因為此項職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各國實行的政治制度和國情不同,使社會職能的內容有一定的差別。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政府的社會職能是指「由於國家的一般的共同需要而必須執行的職能,它一般包括屬於政府管轄的社會公共事務,如公共教育、消防、交通管制、醫療、社會保障、貧困救濟、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等。在這些基本方面,中外學者也能達成相近的共識。

政府的經濟職能,最早是包括在政府的社會職能之中的。從歷史發展的進程看,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各國政府更多地干預經濟事務,經濟職能明顯擴大,遂逐漸從社會職能中分化出來而成為獨立職能。戰後以來,政府已從傳統觀念上的政府演變成為現代政府,後者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政府職能有了很大的變化和強化,特別是經濟職能的不斷強化,管理性和服務性職能也得以大大加強。但政府經濟職能應強化到何種程度,近二、三十年來在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卻引起了頗多爭議,並最終導致近些年來新經濟自由主義思潮的復歸。此外,由於不同國家的經濟制度的性質不同,也導致對政府經濟職能的較多爭議。但是,對所有選擇了市場經濟模式的國家,在政府經濟職能的基本方面卻又有著較大的一致性,並可將之概括為市場經濟中政府經濟職能:

1、確保經濟穩定增長和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的調節職能

政府所採取的相應政策手段主要有:財政稅收政策和貨幣金融政策。其中,財稅政策主要是通過所得稅、財產繼承稅的設定、徵收以及在社會福利方面的財政支出等進行收入再分配:通過財政、稅收的「自動穩定器」機制及財政支出規模的擴大、收縮或提前、推後支出以及特定條件下的關稅進行調節;通過公共事業支出等在一定程度上參與或調整資源配置;以財政支出來支付有關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機構提供一般行政服務和建造公共設施等;此外,通過特別折舊等減稅措施以及財政補貼,對某些產業的發展給予一定程度的支持。貨幣金融政策主要是通過中央銀行准備金率的變化、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再貼現率調整以及作為對貸款規模直接限制手段的「窗口指導」進行貨幣供給量的調節和景氣調節。

2、提供公共產品的資源配置職能

政府所採取的相應手段主要是公共事業投資、基礎設施投資、社會公共品或服務的提供及福利政策等。

3、對微觀領域的管理或規制職能

政府採取的相應政策措施包括:禁止壟斷、共謀行為,限制不公正交易、限制企業集中等法規;經濟直接規制,主要是對自然壟斷、公益性領域進行有關進入、退出、價格等方面的直接管理;社會性直接規制及保護消費者政策,包括防止公害、環境保護政策,反毒品、工業安全和保護消費者權益(投訴、有關信息公開、防止假冒產品等)政策;有關產業發展的政策,包括對某些特定產業給予一定支持,對某些產業的設備投資進行管理,通過直接數量限制或關稅壁壘,限制同類產品的進口,保護國內幼稚產業,對衰退產業的調整給予補貼等援助,促進其資源轉移及生產效率的提高,為促進中小企業的現代化和合理化,根據有關法規對中小企業給予一定的援助;為促進農業發展和保護農民利益進行的農產品補貼和促進農業經營合理化所採取的政策;扶持高科技企業發展等。

應當指出的是,上述政府職能的劃分,並不意味著三個政府職能是截然分庫的,而是相互融合的。一項職能中可以包括其他職能的某些內容,也貫徹了其它職能的目的。如社會保障、貧困救濟雖屬於社會職能的范圍,但從收入分配公平化角度看,體現的是經濟職能的要求,從社會安定的角度看,又體現了政治理能要求。同樣,提供公共產品、彌補市場失靈等,既是經濟職能的表現,又反應了政治、社會職能的要求。

從上述政府職能所涉及的領域看,正是市場失效的領域。政府職能所包含的內容,都是針對著諸如公共品、外部性、自然壟斷、信息偏在、收入分配不公,風險及不確定以及經濟波動等市場缺陷問題的。

6. 提前占據市場的好處

1、有利於為企業的決策和調整策略提供客觀依據。
2、有利於企業發現市場機會,開拓新市場。
3、有利於准確的市場定位,更好的滿足顧客的需要,增強競爭力。
4、有利於企業建立和完善市場營銷信息系統,提高企業的經營。

(1)通過了解分析提供市場信息,可以避免企業在制訂營銷策略時發生錯誤,或可以幫助營銷決策者了解當前營銷策略以及營銷活動的得失,以作適當建議。只有實際了解市場情況下才能有針對性地制定市場營銷策略和企業經營發展策略。
(2) 提供正確的市場信息,可以了解市場可能的變化趨勢以及消費者潛在購買動機和需求,有助於營銷者識別最有利可圖的市場機會,為企業提供發展新契機。
(3) 有助於了解當前相關行業的發展狀況和技術經驗,為改進企業的經營活動提供信息 。
(4)整體宣傳策略需要,為企業市場地位和產品宣傳等提供信息和支持 。
(5)通過市場調查所獲得的資料,除了可供了解目前市場的情況之外,還可以對市場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從而可以提前對企業的應變作出計劃和安排,充分地利用市場的變化,從中謀求企業的利益。

7. 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起什麼作用

法律分析: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第一條第(2)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為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城鄉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這些主要環節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必須圍繞這些主要環節,建立相應的法律體系,採取切實措施,積極而有步驟地全面推進改革,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8. 政府調控市場有什麼意義

宏觀調控之所以比以往更引人關注,與經濟的發展、市場的發育有很大關系。然而,要深入領會本輪調控的意義,有必要回顧一下以往的歷程。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宏觀調控的方式從直接轉向間接,調控對象從企業轉向市場,調控活動從條塊集中到中央。初步形成了在中央統一協調下,以計劃、財稅、金融部門為主,以間接手段調控引導市場活動的宏觀調控模式。宏觀調控的能力和水平也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當前,改革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宏觀調控體系面臨的新問題主要是:財政金融政策伴隨的風險加大;宏觀調控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尚未理順;宏觀調控各部門間的關系還不夠協調。針對這些問題,應該通過改革完善宏觀調控的基礎;進一步理順宏觀調控體系內部的關系;完善規則,強化監督,加快立法。盡快將宏觀調控活動納入規范、有序、合法、透明的軌道。

我國宏觀調控體系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宏觀調控措施伴隨的風險加大。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轉變,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從控制需求過熱、治理通貨膨脹轉向刺激需求、消除通貨緊縮。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轉變為積極的財政政策。近年來連續發行建設國債,保持較大規模的國債投資,在取得積極效果的同時,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增加的也較多。此外由於財政性投資還缺少規范和嚴密的管理和監督,透明度也較低,國債投資也存在一定的低效率、伴隨一定的資金回收風險。貨幣政策從"適度從緊"轉變為"穩健",由於金融制度和監管還不完善,因此在擴大貨幣供給,增加信貸投放的同時,不良貸款的風險也在增加。此外,在財政收支緊張的情況下,一些財政性風險在向銀行轉移。例如以出口退稅額作為抵押條件取得銀行貸款資金等。總體看,當前的財政貨幣政策伴隨著一定的風險。

二、行政手段對市場活動的干預仍然偏多。當前宏觀調控中仍然有明顯的行政干預色彩。特別近年來市場偏冷的形勢下,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參與增加,行政干預的色彩也有所增強。一是政府直接投資規模擴大,持續時間較長。政府部門對投資的調控偏重項目審批,由於投資決策與風險責任不對稱,決策者利益與項目效益沒有密切聯系,影響了投資的效果。二是在一些方面出現了過度干預的現象。如不恰當地限制市場准入,控制市場價格,限制競爭,保護落後。三是當經濟開始升溫時,為了防止新的過熱,在信貸資金和土地批租方面有些數量、規模控制等直接管理的方法又開始恢復。而一些市場調節措施,例如減稅、調整利率等使用的較少,效果也不明顯。總體看,宏觀調控中行政手段和直接管理的方法仍然較多,一些經濟手段的調控效果也還不夠好。宏觀調控中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需要進一步調整。

三、宏觀調控各部門間的關系不盡協調。經過1998年和2003年的兩次政府機構改革,宏觀調控部門機構重疊和職責不清的問題得到緩解,但並未徹底根除。宏觀調控中的越位和缺位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一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相互配合還不夠。實行積極財政政策時,由於傳導機制不暢,貨幣政策難以及時配合;貨幣政策的一些操作措施對財政政策的操作有時則產生不利影響,例如央行的公開市場業務導致國債利率降低,給財政的國債發行造成壓力;財政政策的一些操作措施增大了銀行的金融風險,例如出口退稅轉為銀行的抵押貸款。二是某些調控活動還不夠統一。例如預算編制中基本建設投資預算與政府公共預算分別設置;行政事業性收費財政部管立項,其他相關部門管標准等。這些都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相互脫節,產生管理漏洞的可能。

宏觀調控體系改革的方向

宏觀調控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宏觀調控的方法、對象取決於經濟體制的性質;宏觀調控的目標和任務取決於特定時期經濟發展和運行的特點。因此,探討宏觀調控體系改革的方向,首先需要考慮未來政府職能轉變、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等諸方面的情況。

一、經濟運行特點發生了重大變化,刺激需求、控制風險成為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在綜合國力有巨大提高的基礎上,到1990年代中期,長期困擾中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應普遍緊缺已經轉變為相對過剩。市場供求總格局的這種變化,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轉折,表明經濟增長已經由供給約束為主的階段轉入需求約束為主的階段。當前雖然國內消費和投資保持較高的增速,但供給跟進增長的能力比較強大。一些需求熱點,例如電子通訊、汽車、房地產等,價格不升反降。基礎原材料和電力緊張的情況,在市場價格的調節下,預計也會很快改變。如果考慮到國際市場的情況和增加進口的潛力,應該說持續的供不應求和通貨膨脹不會再次發生。隨著經濟總量關系的轉變,我國經濟運行的特點必然發生變化。經濟的周期性繁榮不再是結束於過熱和嚴重的通貨膨脹,而是新的生產過剩。與此聯系,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也必須在刺激需求和控制經濟風險之間相機抉擇。刺激需求時,要盡可能縮小政策措施伴隨的風險;在控制經濟風險時,要盡可能不影響市場的活力。這些都要求宏觀調控必須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通過市場實施調節。

二、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加快發育和完善要素市場時期,宏觀調控的內容和傳導機制趨於復雜。隨著基本經濟制度的逐步完善,產權關系、財產關系會進一步明確,在此基礎上,要素市場體系會得到較快發展完善,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不僅表現在商品生產方面,而且將深入到生產要素配置方面。在金融方面,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間的資金將相互流動、相互制約;在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形勢下,國內金融與國際金融融合的程度會不斷提高,資金市場和外匯市場間也會形成更密切的關系。利潤、利息、稅率等影響資本收益的因素對社會資金供求總量的影響會不斷加大。財政貨幣政策的調控內容和傳導機制都趨於復雜。

三、我國經濟將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與國際接軌,對宏觀調控的內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下,我國經濟必然進一步與國際接軌。這就要求宏觀調控不僅要考慮國內經濟運行的情況,也必須考慮國際經濟運行的情況;宏觀調控的方式不僅符合國內情況,也要與國際規則接軌。

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的若干建議

一、理順宏觀調控各部門的關系,規范穩定各自的職能。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完善國家計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要根據報告的精神理順計劃、金融、財政等宏觀調控部門間的關系。計劃的職能目前包括兩方面:其一是從經濟發展和運行的全局進行謀劃,提出調控目標;其二是具體安排政府的直接投資項目。由於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需要由政府提供,因此從未來看,這兩個方面的職能都要保留。從改革方向看,計劃今後突出提出宏觀調控的目標;政府支出的安排則宜集中到財政部門。從財政職能看,重點要強化公共財政職能,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各級財政支出首先應保證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需要;基礎設施建設必須由財政支出的也應盡可能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財政資金不能再投入一般競爭性產業。金融方面,從提高貨幣政策制定的透明度,針對貨幣市場、資金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控角度看,應該加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減少對貨幣政策調整的直接行政干預。政府主要通過調整宏觀調控的目標協調財政和貨幣政策,財政收支和貨幣政策的調整,則需要在財政和央行各自的規則范圍內按程序進行。

二、加強立法,在法律規范下實施宏觀調控活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宏觀調控水平的提高,應該逐步用法律方式穩定和規范宏觀調控的模式,包括部門設置、部門職能和許可權的界定等。積極創造條件,制定國家計劃法、投資法、財產法、國民經濟穩定增長法,通過法律法規,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宏觀調控的基本規則和決策程序,規范協調宏觀調控手段和機構的活動。適應產業升級的要求,還應該加強促進新興產業特別是關於知識經濟方面的立法,例如高新技術產業促進法、信息法、電子商務法等。政府要在法律規范內,依法進行宏觀調控活動。

三、加快完善宏觀調控的基礎。當前宏觀調控中經濟手段的作用不理想,調控措施伴隨的風險較大,都與宏觀調控的基礎不完善有關。例如銀行和金融企業的內在機制不完善,權、責、利關系不對稱,造成了國家承擔大部分的金融風險責任,同時以行政手段(控制不良貸款比例等)約束大多數的金融活動,使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調控措施伴隨的風險較大;又如財稅體制不完善,財政支出還不夠規范和透明、各級政府的財權和事權不夠一致、稅收體制也還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增加了財政政策的風險,限制了減稅措施的實施。要加快推進投融資體制、金融體制、財稅體制改革,促進資本等要素市場發展,盡快完善宏觀調控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制約市場有什麼好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正常交易時間段為什麼美股要停牌 瀏覽:758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在哪個路 瀏覽:705
東方紅航天的產品怎麼樣 瀏覽:166
核心數據在哪裡搜索 瀏覽:883
aap後台使用數據有什麼用途 瀏覽:336
丹灶哪裡有二手市場 瀏覽:470
股市暗盤怎麼交易 瀏覽:360
公牛交易麥迪會怎麼樣 瀏覽:741
手游首充號怎麼代理 瀏覽:376
微信的信息怎麼設置來電鈴聲 瀏覽:492
簡訊為什麼會發信息失敗 瀏覽:115
珠海白藤市場怎麼走 瀏覽:489
西聯匯款給對方提供什麼信息 瀏覽:119
合肥有哪些茶葉市場 瀏覽:33
瀏覽京東的數據存在哪裡 瀏覽:177
舟山冰島怎麼代理 瀏覽:814
神經介入是什麼產品 瀏覽:711
鼻腔清洗用什麼產品最好 瀏覽:817
亞馬遜下架的產品怎麼看 瀏覽:189
手機賣產品怎麼加好友 瀏覽: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