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系統 > 如何引導學生從文中提取信息

如何引導學生從文中提取信息

發布時間:2022-10-03 20:39:54

㈠ 如何引導學生有目的搜集資料

何指導學生搜集資料
作者:姜平 文章來源:長沙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點擊數: 154 更新時間:2007-9-26
收集資料是綜合實踐活動中進行研究的一項必不可少的環節。收集資料一方面是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同時,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養成敏感的信息意識、形成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信息道德。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一般在這么幾個階段有收集資料的活動:活動前收集資料——確定活動主題,在活動主題確定以前,學生能從平時收集到的資料中發現一些問題,挖掘活動主題;活動中收集資料——深化活動主題,解決具體問題,活動主題確定以後,要圍繞主題來收集資料,與自己活動主題無關的資料要盡量舍棄,或者留著作為以後的活動材料,收集的資料為本次活動的主題服務;活動後收集資料——拓展活動主題,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是可以繼續拓展和延伸的,如果我們在活動中發現了自己感興趣的新主題,可以繼續深入研究下去。收集資料的另一目的是看看別人是怎樣闡述有關問題的,從他們的闡述中得到啟發,從而迸發出自己的思維火花。對所收集到的資料,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加以整理。對能進行統計分析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能作成圖表的資料,將其畫出來。這樣將會更直觀,不僅利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也利於別人對學生研究的理解。
一、資料來源
資料的收集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三個途徑去獲得所需要的資料:一是直接由已經出版的各種文獻資料;二是影視媒體、電子出版物(光碟資料)、網路中獲得網路資料;三是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表中獲得的原始資料。
1、文獻資料查閱
廣義的文獻是指文字和數字記載的資料。文獻資料的類型很多,一般按照文獻的固有形式和文獻的來源劃分。按照文獻的固有形式可分為文字文獻、數字文獻、聲音文獻和圖象文獻。包括書籍、期刊、報紙、剪報、特種文獻、統計年鑒、統計表格、唱片、磁帶、地圖、圖片等;按照文獻的來源劃分,可分為一手文獻、二手文獻。對於查閱文獻資料而言,最理想的場所是圖書館。也可在班級組織讀書活動和借閱活動,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讀書資料。
2、查找網路資料
網路資料查找也是資料查找的重要來源。然而網路信息良莠不分,教師在指導學生查找網路資料時要指導學生理性地處理信息。
3、進行調查訪問
即使文獻、網路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的信息資料,最完整的資料來源仍然是人。作為學生,研究經驗欠缺,請教有關領域的專家,獲取資料是很重要的方法。在調查訪問過程中,作為指導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編制問卷、調查表、訪問等多種調查方式,獲取資料。
二、收集資料的方法
1、文獻資料收集
在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或項目研究過程中,要搜索與課題相關的資料,主要有如下幾種途徑:
(1)對課題提出一系列的疑問,然後分析這些疑問與課題的關系,以確定搜集資料的范圍。
(2)根據這些問題或信息的性質選擇檢索工具,即確定是通過網路全書等參考性工具書,還是通過報刊索引等檢索性工具書進行查找。在選擇查找工具書時,一方面要根據需求解答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選取適當的工具書,二一方面,要選擇最新版本的工具書;三方面,要了解在信息檢索中常常用到的工具書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參考工具書,另一類是檢索工具書。參考工具書是指匯集某一方面的知識與資料,按一定方式編排,供解難釋疑時查考的圖書,如詞典、網路全書、年鑒、手冊、表譜、圖錄等。它們屬於一次文獻。檢索工具書是比較完備匯集某一方面資料,按照特定的檢索方法加以編排,內容比較概括,供檢索文獻線索時參照的書籍。它不僅提供准確的資料,而且提供經過篩選和條理化了的文獻出處和內容線索。常用的檢索性工具有書目、索引、文摘。參考工具書與檢索工具書具有不同的功能。參考工具書直接提供具體知識與資料,而檢索工具書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文獻資料的線索,指引指導學生從何處下手去查詢資料。要想獲得進一步的信息,指導學生還得根據檢索工具書提供的信息,到原始文獻中去查找。
(3)確定檢索途徑,即去本校的圖書室,還是去本地區的圖書室,或者向老師或有關專家咨詢。
(4)選定檢索方法,即從最近出版的書籍和期刊開始往前查,還是限查某幾年的書籍和期刊等。
(5)利用檢索工具書所提供的查找線索進行查找。
(6)一旦查到指導學生所需要的文獻,就可以去索取該文獻。
(7)閱讀文獻,得到指導學生的需要的信息。
總之,查閱文獻並不是一件很容易做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技能,而這一技能是隨著指導學生的不斷查閱而積累起來的,指導學生必須親自去嘗試才能得到它,任何人都不能替代指導學生。查閱文獻時不僅需要耐心、細致、仔細,還需要經過慎重考慮,並按照一定的程式去做,下面這位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主題研究進行資料查找時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2、網路資料收集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互聯網是網際網路(Internet),網際網路資源豐富,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來源。網路資料的收集,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資料記錄方法
在引導學生查找資料的同時,要要求學生隨時將有用的信息記錄下來,根據收集信息的方法不同,資料記錄的方法也有一定區別,在初中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要求掌握的筆記記錄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1、做摘錄
做摘錄主要記錄資料原文的重要、精彩之處,以作為今後的引證、論證之用。做摘錄還要注意註明出處,包括書名或論文題目、作者姓名、出版單位、時間等。做摘錄可嘗試製作資料卡的方法。製作資料卡是查詢資料中常做的一件事,目的在於:1.便於以後的再次查找;2.使文獻的主要內容一目瞭然。
2、做提要
做提要,就是將原文的基本內容、主題思想、觀點、數據等方面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寫下來。需要注意的是,做提要不要改變原來作者的觀點。
3、做札記
做札記就是隨時在筆記本上將自己讀書的感受以及讀書時的各種想法記錄下來。
4、做文獻綜述
編寫文獻綜述即將收集的資料,按照主題研究的需要,加工成概述性的文獻。需要注意的是文件綜述即不要參加評論,也不要提出自己的看法。此外,文獻綜述的條理也是很重要的。如何做到有條理呢?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列小標題。例如,某同學在收集「酸雨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的有關文獻材料中,列出了幾個小標題來進行整理綜述:
酸雨對農作物的影響;酸雨對森林的影響;酸雨對土壤質地的影響。
5、復印法
復印法就是通過復印獲得資料。復印省時、省力,但要點不夠突出,還受財力限制。
四、將資料分類
對資料進行分類時要注意,每次分類要用同一個標准。例如:從資料來源來分,可以分為:網上資料、書本資料、觀察體驗資料;從表現形式上分,可以分為:文字資料、圖象資料、錄音資料。
五、分析資料
分析資料的方法可以有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有很多,有因果分析法、功能分析法、區位分析法、歷史分析法和比較分析法等。從問卷量表中指導學生可以獲得大量數據用於指導學生的定量分析。指導學生可以將這些數據轉化成圖表,利於指導學生的分析。要記住,一個課題中不是只採用一種分析方法。有時候,根據所獲取的資料和指導學生的研究目的,可以採用多種分析方法。特別是在綜合實踐活動總結階段,老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對活動過程中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分析,形成結論。
六、整理資料
整理資料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工作,是承上啟下的一環,在主題活動開展之初,教師可要求學生同時對資料及時進行整理,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分門別類的整理;在主題活動進行的每個過程中,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及時將資料進行階段性整理。這樣,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初步掌握並運用整理信息資料的方法,並在學生自主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深化了對問題的認識,並從中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對資料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思考和審視,通過對資料的判讀、分類、整合與提煉,體驗到了研究的喜悅與樂趣。
七、交流資料
學生收集了許許多多的材料,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進行概括,並引導學生,根據各個小組收集材料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集體交流。如,有位教師引導學生開展了《走近中秋節》活動,交流資料時發現,關於中秋節,學生收集的資料有如下幾個方面:⑴ 軍中歌謠《十五的月亮》、童謠《爺爺為我打月餅》、閩南歌謠《月亮月光光》;⑵ 關於描寫中秋月亮的詩歌:《古朗月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靜夜思》……⑶ 中秋節的由來——《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故事》,鼓浪嶼皓月園半山腰「搏餅台」;⑷ 中秋節相關活動——金廈對放焰火,學生在環島路放風箏、漂流瓶、氣球等;⑸ 神話故事:《嫦娥奔月》、《月亮上的中秋》;⑹ 大量民謠,關於月餅的廣告、傳單以及月餅包裝盒;家鄉民俗活動等。這樣,學生通過交流資料,獲得更多的信息。

㈡ 怎麼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_^摘錄

根據福建省《小學語文學業質量測試內容框架》,語文學業質量測試「閱讀」版塊現代文閱讀部分主要考查學生在三種不同的測試情境中的四種基本閱讀能力(提取信息、整體感知、形成解釋、作出評價或稱解決問題)。這對語文教學和考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簡單說,語文閱讀教學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從偏重內容分析走向注重指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感悟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與閱讀品質。

   我縣從上學期開始就加大了語文試卷中閱讀題的分數權重比例,也從調查中了解掌握到一些教師的意見。那麼,命題改革對教學是否發揮了應有的導向作用,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否發生了新的變化?為了更具體了解教學現狀,剖析問題,我把「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四種閱讀能力」作為「走進課堂月」的調研主題,對課堂教學進行了觀察和診斷。

一、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提取信息的方法單一。

按照考試命題的基本要求,「提取信息」是培養學生「從文本中獲取多元信息的能力」,具體表現為「理解詞語或句子在文中的恰當意義」、「體驗詞語或句子的感情色彩」、「能找出優美語言或詞句」。

   不難看出,它包含了對語言文字材料的理解、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其中包括藉助工具書、聯繫上下文、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等)理解詞義,還要通過體驗加深感受。但是,在一些課堂上,教師依然把它簡單化,一是對詞義的理解他們更多的是採用「給出解釋條文」或「告訴學生這個詞語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的方法。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沒有得到很好培養,知識、經驗沒有成為有用的教學資源,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訓練沒有滲透於教學過程。二是教師的理解(且這種理解更多來自於《教學用書》的解釋)替代了學生的「體驗」。學生難以真正走進特定的語言情境去感受和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三是「多元」變成「一元」,給學生「標准化」答案成為應試的「保險措施」。四是指導提取直接信息多,提取隱含信息少。

   2、整體感知重理解能力輕綜合、分析能力培養。

   所謂整體感知指的是「形成對文本內容整體感知、初步概括的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能指導學生在語境中捕捉關鍵詞句的能力,但是在一些教師的課堂上卻暴露出以下幾個問題:

1) 找關鍵詞 句成為主要手段,沒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關鍵句或重點句的作用。

2)概括段落大意成為整體感知的主要方式,對重點語句、語段的含義沒有很好地指導領會,學生綜合能力難於得到有效培養。

3)只注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從文章內容或思想感情等角度把握文章的思路,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內在聯系理解模糊,難於通過訓練提高分析能力。

   3、片面理解「形成解釋」,沒有很好地讓學生品讀、感悟。

   「形成解釋」指的是「利用文本信息和個人經驗對相關問題做出合理解釋和推論的能力」。因此,解決問題、理解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領悟文章基本表達方法、領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等就構成了形成解釋的基本能力要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採用的主要方法一般為:劃出中心句;劃出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分清文章詳略。透過這些,我們不難發現存在的問題:首先,教師在教學前沒有設計好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問題,問題的思維度、挑戰性不夠。其次,只讓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是一個優美語句,不知其在表情達意方面的效果,如一些教師遇到文中比喻句就停留在讓學生畫一畫,然後問一問用什麼比喻什麼或把什麼比作什麼,卻沒有讓學生理解體會運用了修辭手法取得了什麼表達效果,把豐滿的句段削成了干癟的「枝幹」)。再次,以內容分析代替了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感悟,學生自讀自悟能力培養被忽視。

   4、做出評價(解決問題)沒有在「運用」上著力。

   「做出評價(解決問題)」指的是「利用文本相關信息解決相應情境中問題的能力」。它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文本情境的想像力、學習優美句段的能力,處理信息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其重點是「運用」。在這方面,課堂教學出現的主要問題是:想像與表達能力的培養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比如對文章的空白處、結尾處這些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的地方被輕描淡寫地帶過;注意優美句段的「讀」,不注意「悟」和仿寫,學生理解、處理問題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養和發展。

二、問題原因分析

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

   1、教師的教學觀念尚未更新,傳統教學方法的慣性依然強大,以分析作為主要教學手段仍然是教師的主要方式。

   2、把應試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教師更多地把教學的關注點放在考試分數上,能力培養讓位於應考技巧。

   3、師生關系處理不當,教師有「位」卻常常「越位」甚至占據了學生的位置,牽著學生走使學生處於被動地位。

   4、教師對教材的理解、鑽研不深透,停留在文本表面內容信息上,單元訓練重點、課文特點沒有很好把握,訓練「點」抓不準,訓練方法陳舊,機械記憶替代了感悟體驗。

三、改進教學的基本對策

認真研究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和對策是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培養學生 語文學習 能力的重點。針對存在的問題,語文教學應該在以下幾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

宏觀方面

1、切實轉變教學觀念。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 口語交際 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課程標准》)因此,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應該成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主要任務,教師的教學要從應試走向發展,要從片面強調分數轉變為培養能力,為學生形成學習能力,提高語文素養奠定基礎。

   2、認真鑽研教材。鑽研教材似乎是一個老話題,但是不能迴避的是有一些教師只是知道教材並不熟悉教材,鑽研更是不深入。因此,要引導教師從幾個方面入手,進一步研究教材:一是整體把握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體系,弄清語文教學的整體目標和要求。二是要鑽研各學段的教學目標,理解各學段的聯系,把各學段教學目標真正落實到位,每個年級的教學都要樹立整體觀,以培養能力、促進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3、遵循語文學科的本質特點,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語文,並非僅僅是語言和文字,所以,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進而發展學生語言。由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從文本中學習語言是基礎,是積累層面上的學習,而運用和發展語言才能更好地形成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課堂教學就應該改變機械記憶、簡單抄練的做法,在讓學生學習語言的基礎上指導他們運用語言,促進學生語言發展。

微觀方面

   1、培養學生提取信息能力應重在理解、關注多元。從認知水平角度分析,提取信息不是僅僅局限於從文本提取,更重要的是提取之後的理解。因為提取只是初級水平,理解才是能力。因此,在培養學生提取能力方面,教師要處理好以下幾點:⑴指導學生通過多讀獲取信息。讀的要求要具體,層次要分明,以達到逐步提高閱讀能力的目標。⑵當學生從文本獲取相關信息後,教師要引導理解,不要僅僅停留在記憶的層面上。⑶根據提取直接信息和隱含信息的不同特點採用不同的方法,提取直接信息的方法可以在文本中「找」,提取隱含信息則應引導學生透過字面、詞面、句面進一步理解它們在特定語境中的意思或含義,特別要注意拓寬學生思維,真正讓學生理解。⑷關注多元信息。文本中的一些語言材料所隱含的信息並非單一的,所以學生的理解便可能產生多樣性、個性化。因此,教師在堅持文本的正確價值取向的同時,不要以「標准化」答案限制學生的多元理解。⑸練習作業設計可以依solo理論設計客觀多項選擇題。

   2、培養整體感知能力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規律設計好層次。小學 語文學習 在概括能力的培養方面一般按照這樣的順序:句——段(從自然段到意義段)——篇(從主要內容到主要內容與思想感情)。據此,教師在低年級教學過程中可以以「在語段中畫關鍵詞句(中心句)」為主,讓學生理解句子的一般特點,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在中年級,應注意通過引導理解句子之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理解語段的特點,並注意培養學生概括段意的能力,體會文本思想感情的能力。在高年級,除了鞏固這些能力外,要重視學生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的能力,學會從文章內容或思想感情等角度把握文章的思路,把「理解」、「綜合」、「分析」三種認知水平融為一體。

   3、形成解釋要在培養學生對詞句表達效果的感受力、領悟表情達意作用和表達方法的能力上著力。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具有較敏銳的感受力。第一,引導學生感受表達效果佳的詞句。例如:在很多課文中作者運用了許多修辭手法,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讓語言更為生動和形象,教師可以採用 比較的方法 讓學生感受其效果和語言魅力。第二,引導領悟文章基本表達方法。可以從句式、語段、篇章結構以及內容詳略取捨等方面讓學生領悟表達方法。第三,指導學生領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即在閱讀中抓住作者觀察視角、順序及表達情感、方法等品味文化內涵並進行價值判斷。

   4、解決問題要重點培養學生對文本情境的想像力、仿寫優美句段、處理信息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培養途徑和方法可以是:抓住古詩文重點語句或文章重點語段引導學生展開想像;抓住文章的「空白」處、結尾處展開想像;聯系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展開聯想;指導學生仿寫優美句段;利用信息處理或解決相關問題。在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上,教師一定要重視導讀問題的設計,提出的問題要力求集中一些,不要零敲碎打;要有針對性,使教學目標更明確;要有思維度和挑戰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對問題的剖析以及提出解決問題的基本對策並非為了讓教師學會指導學生應試,我們應該認識到:考試,僅僅是學業質量檢測的一種手段,而語文教學是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改進課堂教學所賦予的意義遠比考試深遠。

   當然,在聽課過程中也發現教師一些教師在改進課堂教學方面獲得的變化和進步,因本調研報告主要是站在剖析和解決問題的角度來思考的,所以,問題——問題原因剖析——解決問題的基本對策便成為它的主要行文方式,不妥之處,請同行斧正。

㈢ 依託統編語文教材,培養「提取信息」能力

一、「提取信息」內容編排分析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能力是指學生從文本中獲取有用信息並理解文本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閱讀能力整體可分為四個層次,即提取信息、簡單推斷、綜合並解釋篇章、評價篇章內容和表達方式。在閱讀教學和閱讀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最為首要的任務便是提取信息。

第一,提取信息。在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找出課文中明顯信息」的要求。例如,在《青蛙寫詩》一文中,就要求學生能說出青蛙寫詩時,是誰在對它進行幫忙:《烏鴉喝水》一文中,要求學生說出烏鴉是採用什麼方法才喝到水的:《雪地里的小畫家》一文,要求學生說出雪地里來了哪些小畫家?他們都在雪地上畫了什麼畫兒?這些要求都淺顯易懂,通過閱讀文本,學生就能直觀地找到問題的答案。第二,簡單推斷。在小學一年級下冊,對於提取信息的要求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那就是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結合課文內容,並根據提取的信息進行直接推斷。例如,在學習《樹和喜鵲》一文後,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對樹和喜鵲後來很快樂的原因進行思考。這就需要學生對「樹」和「喜鵲」前後生活環境發生改變的信息進行提取,簡單推斷出快樂的原因。而在《動物王國開大會》的課後練習中,則安排了一則校園通知,這也是對學生的信息提取和簡單推斷能力進行培養。《一分鍾》的課後思考題中,前後句子的邏輯關系非常強,且前一個分句是後一個分句的條件,這樣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依據前後句的邏輯關系進行推理,整合課文中的有效信息。

第三,綜合並解釋篇章。在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和下冊教材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要求學生能綜合課文的信息,簡單地將自己對篇章的想法和感受表達出來。第四,評價篇章內容和表達方式。在前述能力得到培養的基礎上,最後就需要學生能對篇章內容和表達方式進行評價,使提取信息要素得到切實的落地。例如,《曹沖稱象》一文中,有兩種稱象的方法,為什麼說曹沖的方法要更好?好在什麼地方?這就需要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信息提取、簡單推斷和綜合表述,然後,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評價,闡明自己的觀點。此類的練習,是從感性到理性,從分析到綜合、評價,步步深入、有機穿插的,可以促進「提取信息」這一語文要素得到順利落實。

二、統編教材中「提取信息」語文要素的實施策略

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提取信息」這一語文要素的教學,最為重要和關鍵的就是如何實施。小學語文教師要立足整個學段的高度,對教材編者的意圖進行深人的、充分的把握,有針對性地採取有效策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提取信息能力,以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不斷提高。

(一)釐清整體與局部,抓住重點與關鍵

對於小學語文教材與文本來說,凡是對閱讀和學習有用的信息,基本都是在字里行間分散存在的,如分散在文本中、滲透在字里行間,需要學生從整體對文本主題進行把握,注意局部的段落、句子或字詞的關聯,再聯繫上下文從中進行信息提取,這樣才能使提取的信息更加全面和正確。否則,如果只關注文本局部或只言片語,就會出現斷章取義,提取的信息不全,甚至出現錯誤等。例如,一年級上冊《項鏈》的課後練習提問大海的項鏈是什麼?如果學生不從整體進行把握,就會誤認為海螺和貝殼是大海的項鏈,但實際上,「快活的腳印落在沙灘上,穿成金色的項鏈,掛在大海胸前」,腳印才是大海的項鏈。可見,只有進行完整閱讀,把握重點和關鍵,才能提取有用信息。在教學過程中,為更好地引導學生釐清整體與局部,抓住重點與關鍵,教師可巧妙設置「陷阱」,讓學生通過對比閱讀,自主發現問題與錯誤,進而真正提取有用信息,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打造靈動課堂。

(二)集中突破,進行分散圈找與整合提取

第一,突破認知,找到關聯。統編教材每個單元的主題都是不同的,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提升認知水平,掌握文本閱讀的技巧,找到所學內容之間的關聯,培養和提升其認知能力。例如,在學習統編教材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一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本,建立小蝌蚪與媽媽之間的關聯,也就是找到小蝌蚪與媽媽之間的相似之處。這樣,學生就能一邊閱讀一邊提取信息小蝌蚪媽媽的信息,最終成功找到自己的媽媽。

第二,突破段落,實現信息組合。隨著年級的升高,特別是在進入小學高年級後,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多,教材中文本的復雜度和難度也在不斷增加,有些信息並沒有直接呈現,這導致學生對部分難度較大的文本存在理解困難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打破段落固定的聯系,將重點和關鍵的信息圈點出來,再進行信息組合,這樣,學生就能簡單、快捷、輕松地提取信息。例如,《烏鴉喝水》的內容相對比較散亂,這會影響學生提取信息的效率,教師就可引導學生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通過找一找、圈一圈,找出「烏鴉看到旁邊有許多小石子」和「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放進瓶里,瓶子…烏鴉就喝著水了」這兩句,對其進行組合就可以准確提取信息。《動物王國開大會》一文中,狗熊四次通知的內容都是不同的,但一次比一次信息完整。教師可指導學生將四次通知的內容圈出來,進行集中比較,就可以完整提取動物王國開大會的時間、地點和參會人員等,培養學生建立信息完整性的意識,使學生明白通知必須要將時間、地點、人物說清楚,才能保證會議准時召開,參會人員准時參加。為更好地幫助學生提取信息,對於信息比較分散的文本,教師應以生為本建構一定的教學情境與平台,教會學生應用圈畫、比較和分析等方法,從信息整合中獲得所需信息。

第三,突破形式,促進新知識建構。提取信息的形式應是各種各樣的,在統編小學教材閱讀教學中,為培養和提高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教師要勇於打破常規思維,突破常規教學形式,促進學生順利建構心得知識。例如,閱讀《植物媽媽有辦法》時,教師就可應用多媒體,以視頻形式將課文插圖中植物傳播種子的過程進行播放,這樣可以使學生更直觀地明白植物是如何傳播種子的,以及這樣傳播種子有什麼意義等,從而提升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

(三)多措並舉,靈活應用多種提取方法

第一,填補留白,簡單推斷。推斷能力也是語文要素的重要構成部分,教師要加強對學生信息推斷能力的培養。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文本都出於表達所需,經常存在不少留白之處。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留白設計問題與懸念,引領學生結合上下文,對文本內容進行合理的推斷和想像。例如,《動物王國開大會》一文中,教師就可讓學生根據前三次通知,分別推斷這三次通知導致的故事結果。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豐富課堂教學,還能有效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從而演繹出課堂的精彩。

第二,提問引領,正確判斷。學貴有疑,小疑有小得,大疑有大得,提取信息語文要素的實施,需要以問題為導向和驅動力。教師設計有效的問題,從問題入手幫助學生提取信息,這樣可以直擊主旨,使學生進行正確的判斷,過程簡單,效果理想。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時,教師要提出一系列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邊學習邊進行思考。如:葫蘆出了什麼問題?蚜蟲對於葫蘆有危害嗎?蚜蟲需要治嗎?如何才能幫助葫蘆真順利得到葫蘆?通過問題驅動,學生就能在提取信息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正確判斷和解決,提高閱讀能力。

第三,梳理表格,理清脈絡。表格是一種教學的有效工具,其脈絡清晰、層次清楚,對於提取信息語文要素實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將文本中的信息圈點出來,再應用表格進行信息梳理,這樣就能一目瞭然地分析原因,得到問題的答案。第四,主題閱讀,版塊結合。教師可打亂單元編排順序,將同一主題的文本集中起來,讓學生進行閱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其頭腦中儲存的關聯信息就會逐漸增多,篩選、甄別、分析能力也會潛移默化地提高。當其遇到同類主題文本時,就會主動尋找文中的相關依據,聯系已有圖式,更好地提取信息,順利理解文本,從而將新知識融入自身的知識結構中。閱讀與表達、習作等都是密不可分的,教師可將不同的版塊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提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第五,鞏固練習,舉一反三。在提取信息語文要素實施中,還要針對實施的具體情況進行強化練習,並做出及時的反饋評價,以達到鞏固所學、舉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在《火燒雲》一文中,作者運用了ABB型和比喻類型兩種類型的詞語,對火燒雲的顏色進行描述,如紅彤彤、金燦燦等。教師就可設計課後練習,讓學生提取描寫火燒雲顏色的詞語,總結相應的規律,並用相同的格式描寫一種特定的事物,不斷提升和鞏固學生的詞語應用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提取信息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在應用統編語文教材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要以生為本,採取有效策略強化提取信息語文要素實施,有層次、有梯度地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推斷和提取信息,理解文本,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要素,促進其未來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信息提取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

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1.在課堂教學中,收集資料前,教師應指導學生帶著問題收集資料。如在教學中,可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把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記錄下來,然後有針對性地去搜集資料並進行整理,這樣既幫助學生解決了自己的疑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主動搜集資料的興趣。
2. 在學生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及時指導。告訴學生,只要與課題研究方向有關的資料,都可以收集。資料可從書籍、網路、實地調查、向家長口頭請教等多種途徑中獲得。在課堂交流匯報時,老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資料進行概括、總結,讓學生明白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落來進行搜集,整理,以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學習,服務於大家。
3.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資源和課外資源。教科書並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所以引導學生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在課外收集有關資料,以便更好地學習語文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培養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來完成。

㈤ 高中語文如何快速提取文本信息

高中語文如何快速提取文本信息
關鍵詞本是網路中經常提及的詞語,指的是人們輸入搜索框中的文字。關鍵詞的內容大多為網站名、網頁名、新聞事件、人名、術語、軟體名等。 什麼是「關鍵詞」?新版現代漢語詞典對此是這樣解釋的「(1)指能體現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中心概念的詞語。(2)指檢索資料時所查內容中必須有的詞語。」依照這里的解釋不難理解,提取關鍵詞,說到底就是要善於提取「核心信息」,是一種壓縮信息類的題型,考查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
【解題方法】做這類題目,首先要分清語段的類型,看是記敘性語段,還是議論性語段,還是說明性語段。
如果是記敘性語段,首先要找出敘述的對象是什麼,文段圍繞這個對象說了什麼事,最後的結果如何或者影響如何,然後在這基礎上再提取關鍵詞;如果是議論性語段,首先要找出語段的觀點是什麼,圍繞此觀點分別使用了哪些論據,然後在此基礎上再提取關鍵詞;如果是說明性語段,就要首先找出說明的對象是什麼,文章對此說明對象說明的特徵是什麼,然後在這基礎上再提取關鍵詞。
提取完成後要檢驗,方法是把提取到的關鍵詞連結成句,如果能夠體現短文的主要內容,就可以認定是符合要求。

㈥ 如何培養學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提高文綜解題能力」

歷史材料解析題是一種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歸納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的題型,它適應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需要,同時作為三大題型之一的材料解析題,還向選擇題和問答題這兩大題型滲透,形成了材料式的選擇題和材料式的問答題。可見材料解析題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題型,具有極好的發展趨勢。但是,由於材料來源廣泛,信息容量大,考查的能力層次高,具有新情景、新問題、新觀點的特點,因而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適應,在考試中失分嚴重,那麼,如何才能使學生做好材料解析題呢?

下面我以下題為例:談談如何培養學生提高歷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海國圖志》

材料二師夷智以造炮製船。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欲制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務」;「初則學商戰於外人,繼則與外人商戰」;「君主者權偏於上,民主者權偏於下,君民共主者權得其平」;「欲行公均,莫要於張國是;欲張國是,莫要於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於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於設議院」

──鄭觀應語

材料四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求大成,在變官制。

──《變法通議》

請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別反映了哪些政治派別的觀點?概述其基本思想。

(2)比較材料一、二的異同點。

(3)材料三所說「商務」指什麼?「與外人商戰」是什麼意思?

(4)在學習外國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進步?

1.重視審題訓練

在審題訓練中,我強調審時間、審地點、審關鍵詞句、審提示語、審材料來源、審問題,這些都可以作為信息提取能力培養的基本方法,如果我們將這些方法用之於信息提取能力的訓練,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審問題

即帶著問題閱讀材料。做材料解析題,一般是先閱讀材料後面的問題,再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有關材料,分析解決有關問題。這樣既可以節約答題時間,又可以提高答題的准確性。比如我們做上面的題目時,先閱讀題後的每一個問題,再分別到材料的對應位置尋找答案。像第(1)題問的是政治派別和基本思想,那我們就從材料與出處思考這兩個問題,不用去花時間想這些派別、思想的背景、影響與表現等。第(2)題比較材料一與材料二的異同點,我們就直接到材料一、二尋找答案。

●審關鍵詞句

即學會抓住關鍵詞句。閱讀材料有一個技巧,就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句,這樣看問題又准又快。像這個題目中的材料三,抓住關鍵詞句「商戰」、「君民共主」、「設議院」,就掌握了這段材料的中心思想。材料四的關鍵詞句是「一切要求大成,在變官制」。這是閱讀材料的一條捷徑。

●審材料來源

即注意引文出處。材料解析題的材料由材料內容與材料出處兩部分構成,材料內容固然重要,材料出處也不可小視,更不能忽視。因為材料出處一般能讓我們知道材料的作者、時間、地點與引用的文章等。這方面的信息經常能幫助我們准確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內容與思想。比如上面的材料告訴我們分別出自《海國圖志》、《曾文正公全集》、「鄭觀應語」和《變法通議》,《海國圖志》與《變法通議》在書本上有所交待,我們結合教材能更清楚地理解有關材料。《曾文正公全集》與「鄭觀應語」告訴我們作者是誰,我們不用看材料,只回顧所學知識也知道他們所代表的派別與思想。

2.忠實於材料

材料解析題所選材料有的出自教材內容,更多的出自我們沒學過的文章,其對有關歷史現象與本質的認識不一定與教材保持一致,那麼我們做題時,在所給材料與教材內容相矛盾時,首先要忠實於材料。特別是題目要求「根據材料」、尋找依據、概括思想、比較異同、分析現象等,就要老老實實地從材料中找答案,不能因為與教材一致就脫離材料。比如本題中的第(4)題:在學習外國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進步?我們就要到材料二與材料三中找答案:洋務派只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早期維新派還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制。就不要因為書本上介紹早期維新派時交待了其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張,就一股腦地搬上去。

3.注意材料與教材的有機結合

我們做材料解析題,一般是以教材為依託,一是教材的內容,一是教材的觀點。我們反對照搬教材,要求忠實於材料;也反對脫離教材,一味地自由地發揮。一是材料與教材間有以上關系,一是材料很多時候也會要求我們結合教材來思考問題。本題就能落實到教材上像新思潮的萌發、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運動的有關章節,這樣很容易解答政治派別與基本思想,還有其他具體問題。因為教材上有對於地主階級抵抗派、洋務派、早期維新派、維新派的基本思想的介紹與評價。在題目中有要求結合教材,結合所學知識,或者什麼也沒說時,我們都要聯系教材相關內容,結合教材尋找正確答案。

4.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做材料解析題還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有關原理觀察事物,解決問題。比如以上題目就要我們從有關觀點判斷政治派別,說到「商務」,就要知道是指新生的民族資本主義,「與外人商戰」是主張發展資本主義、抵制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這一般要求我們能讀懂材料,還要能回歸教材,才能看到問題、現象的本質。有時候,材料提供的是一些與事實不符合的言論,或反動的觀點,我們就要能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來進行正確的判斷與推理,分析其本來面目。當題目要求我們結合材料談自己的認識或啟發時,更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對材料的整體把握,獲得認識事物、分析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經驗教訓。

5、審題作答精練全面。

(1)、按問按分作答。依據設問的分數分布和評卷的可操作性原則,按分列點,分多則多寫,分少則簡寫。另外可以評分的操作可能性推斷答案的條目數量。比如設問的分值是2分,則參**一般情況為1點或2點;分值是3分則可能是1點或3點;分值是6分則可能是2點或3點。

(2)、語言要精煉。材料題不是問答題。一般設問問什麼你就回答什麼,分值一般不大,不可能用過多的語言。注意語言的准確性,科學性,防止隨意性,條理清楚、邏輯嚴謹,准確使用「歷史語言」,不濫用文學語言或口頭語言。堅持論從史(材料)出,結論必須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據,由此依據而得出。問什麼答什麼,不必展開。

(3)答案要全面性。對有些認識、評論之類的答案,要從正反兩方面考慮,切忌盲目的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首先要肯定它的進步性,又要看到局限性或落後性。

綜上所述,我認為材料解析題是最具有歷史學科特點的一種題型,因而一定要明確其能力要求,把功夫下在平時的學習中,培養處理材料的能力,同時加強解題技巧的訓練。這樣才能真正做好材料解析題。

閱讀全文

與如何引導學生從文中提取信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語言程序在哪裡下載 瀏覽:338
程序員有多少年了 瀏覽:325
七月房產交易稅增加多少 瀏覽:683
怎麼查看圖表用的數據 瀏覽:300
程序員怎麼翻譯代碼 瀏覽:416
現代信息技術是怎麼發展的 瀏覽:166
騰訊有個什麼可以採集數據 瀏覽:445
交易網站有哪些游戲 瀏覽:587
如何發布信息審核 瀏覽:213
大數據運營商如何申請 瀏覽:602
非小號環球幣什麼時候能交易 瀏覽:447
閩侯縣建材市場有哪些 瀏覽:930
上交所什麼時候交易 瀏覽:124
那哪個市場 瀏覽:532
文邦物業技術防範在哪裡 瀏覽:387
交易所壁壘怎麼破 瀏覽:361
什麼是交易標的 瀏覽:180
程序員如何走過來 瀏覽:892
福州市區最大菜市場在哪裡 瀏覽:512
直接交易古玩注意什麼 瀏覽: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