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據處理 > 植樹造林數據有多少

植樹造林數據有多少

發布時間:2022-05-02 01:07:14

Ⅰ 目前全國森林覆蓋率超23%,全球的森林儲蓄率達到了多少

目前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3%,這也是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新中國成立的初期全國的森林覆蓋率僅有8%左右,而在這70多年我們國人大量植樹造林,從而有了現在更好的生態環境。

我國各個省份的森林覆蓋率

我國的國土面積很大,地形也多種多樣,包括各種高原、平原、丘陵、山地和盆地,這也導致各個地區的森林資源存在明顯的不同,其中我國的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南和東南等地區。森林覆蓋率最高的省份就是地處東南地區的福建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2%,江西省也緊隨其後,森林覆蓋率也達到60%,其他森林覆蓋率較高的省份還有浙江省、廣東省、海南省、貴州省、雲南省和黑龍江省。

總而言之,我國還是需要不斷加大科學綠化的力度,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同時要注意優化森林結構和功能,增加森林系統穩定性。

Ⅱ 2014年上海市植樹造林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2014全年上海市新增造林面積899公頃,即8990000平方米。

2014年全年新建綠地1105公頃,其中,公共綠地552公頃。至年末,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4%。全年新增造林面積899公頃,其中人工造林899公頃。至年末,自然保護區達到4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

Ⅲ 2001—2005全國植樹造林面積多少

我又在林業、園林等專業網站以及以前的新聞中給你搜索了很長時間,有的網站之間說法都不統一,但以下的這組數字絕對是以官方統計結果為依據的~表格打不上去,就這樣看吧~蠻清楚的!

2001年:529.9萬公頃
2002年: 746.7萬公頃
2003年: 760.2萬公頃
2004年: 766.7萬公頃
2005年: 747.8萬公頃

合計: 3551.3萬公頃

Ⅳ 植樹節過去80年了 中國綠化做得怎麼樣了

中國綠化做得很好了,前不久還受到國際社會的表揚了。


正是中國和印度的人類活動,推動了全球綠色覆蓋面積的增加。研究給出的數據顯示:中國新增綠化面積的42%來自於植樹造林,32%來自農業。

Ⅳ 4大沙地將變3個,我國森林覆蓋率多高

地球生態系統的好壞,可以說直接決定了地球生命生存的一個基礎,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自然資源的開發等因素,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可以說變得是越來越糟糕了,但是如今科學家們似乎已經感覺到了地球的生態危機,所以在不斷的呼籲人類保護環境。

我們這里也呼籲全球所有的國家和地區,一起加入「綠化地球」的行列吧,地球真的是需要保護了,如今的生態系統已經在大規模的改變,再不改善地球可能就不適合人類待下去了。

Ⅵ 1000分懸賞:泰山區、岱嶽區、肥城、寧陽、東平林業數據

泰安是中國山東省中部一座著名的文化旅遊城市,境內的泰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對外開放旅遊城市。總面積7762平方公里,轄泰山區、岱嶽區、新泰市、肥城市、寧陽縣、東平縣6個縣市區。

泰安市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寒暑適宜,光溫同步,雨熱同季。全年平均氣溫13℃,平均日照2627小時,平均降水量697毫米。

泰安市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20.30%,林木蓄積量為525.00萬立方米。已建成森林公園6個,其中國家級、省級各3個。

泰山植被豐富,樹木郁蔥,水源充足,地勢復雜,為各類動物的覓食、棲息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據調查,泰山現有獸類近20種,鳥類150餘種,昆蟲873種,魚類也較多,泰山是野生動物的樂園。

泰安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一2010年)

第一章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第一條 土地利用現狀。
全市土地總面積776183.41公頃,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類。
1.農用地540859.96公頃,占總面積的69.7%。其中:
耕地357722.57公頃,占總面積的46.1%;
園地60204.36公頃,占總面積的7.8%;
林地79606.51公頃,占總面積的10.2%;
水面43325.52公頃,占總面積的5.6% ;
2.建設用地124991.20公頃,占總面積的16.1%。其中:
居民點及工礦用地87520.47公頃,占總面積的11.3%;
交通用地23619.32公頃,占總面積的3.0%;
水利設施用地14451.41公頃,占總面積的1.8%。
3.未利用地110332.25公頃,占總面積的14.2%。其中:
山丘荒草地61278.08公頌,佔55.5%;沙地343.34公頃,佔0.3%;裸岩石礫地2527.56公頃,佔2.3%;田坎35739.25公頃,佔32.4%;灘塗4586.00公頃,佔4.2%;葦地2279.44公頃,佔2.1%;其他未利用土地(村外取土坑、取土場)755.81公頃,佔0.7%。
第二條 土地資源利用潛力。
1.可開發的未利用土地。
山丘荒草地絕大多數能用於造林,有43278公頃,佔70%;適宜開發為園地的有9000公頃,佔15%;適宜開發為耕地的有9000公頃,佔15%。
沙地適宜開發為耕地的有171公頃,佔50%。適宜植樹造林的有171公頃,佔50%。
田坎較寬的土質田坎,發展堰邊經濟園,能作為園地利用的有8900公頃,約占田坎的25%。
其他未利用土地,可以開發為耕地的有383公頃,約佔50%。
灘塗4586.00公頃,可以改造為牧草地的有1146公頃,約佔25%。
葦地有2279.44公頃,可以改造為魚塘的有760公頃,約佔33%。
2.可以復墾的工礦廢棄地。包括採煤塌陷地、廢窯場等3100.97公頃,其中可復墾為耕地的有1414公頃,約佔45%。可以復墾為園地的有270公頃,約佔9 9%。
3.城鎮和農村居民點內部的土地利用潛力。城鎮和農村居民點內部閑散地一般在10% --14%。全市城鎮和農村居民點面積74056公頃,按10%估算,有7400公頃土地未被有效利用。如果農村按人均用地150平方米規劃新村,進行村莊罄理後可騰空土地16000公頃。
綜上所述三類土地資源中,耕地資源10968公頃;園地資源18170公頃;林地資源43449公頃;牧草地資源有1146公頃;建設用地潛力7400公頃。
第三條 土地利用的主要問題。
1.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一是未利用地比重大,占土地總面積的14.2%;二是土地利用結構中沒有畜牧業用地。
2.耕地減少速度過快。全市年均耕地減少量4042公頃,是耕地總量的1%。其中建設佔用耕地年均1233公頃,發展果園佔用耕地年均2425.88公頃,其他如農村道路、養殖業、花卉生產等佔用耕地年均383.12公頃。
3.開發、復墾的耕地數量小,質量差。每年開發、復墾補充耕地量有833公頃,僅是年均耕地減少量的21%,僅能抵補上述建設佔用耕地年均量的58%。
4.建設用地與高產農田爭地矛盾突出,耕地質量總體下降。
5.土地利用缺乏規劃管理。由於上一輪土地規劃定位不具體和管理滯後等原因,土地利用仍然處於無序狀態。
6.法制觀念淡薄,違法用地現象嚴重。1991一1997年間,未經批准或超計劃指標的建設用地,占其總量的49%。
第二章 規劃總則
第四條 為認真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加強土地利用宏觀調控,實行土地用途管制,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中發[1997]11號文件),在原《泰安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0一2000年)》的基礎上編制本期規劃。
第五條 本規劃是泰安市人民政府指導全市土地利用的法規性文件,在本市行政區域內的一切土地利用活動,均應符合本規劃;
第六條 編制本規劃的指導思想:以《泰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及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為指導,以有關法律、法規為依據,堅持從國情、市情出發,把保護耕地、嚴格控制非農業建設用地作為重點,統籌安排各業用地;努力實現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促進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和優化配置,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服務。
第七條 本規劃遵循的原則:
1.嚴格保護基本農田,控制非農業建設佔用農用地。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統籌安排各類、各區域用地。
4.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5.佔用耕地與開發、復墾耕地相平衡。
6.政府決策與公眾參與相結合。
7.下級規劃服從上級規劃。
第八條 本規劃的主要任務:
1.在對全市土地資源利用現狀、潛力和各業用地需求量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確定土地利用目標和方針。
2.協調各部門用地,統籌安排各類用地。
3.逐級分解規劃確定的各類用地控制指標,重點確定城鎮用地控制指標,落實重點建設項目佔用耕地指標和基本農田保護指標。
4.劃分土地利用分區,制定各區土地利用管制規則,重點安排城鄉結合部土地利用,確定市、縣駐地城市用地規模。
5.安排交通、水利、能源及原材料工業等重點建設項目用地數量和位置。
6.確定土地整理、復墾、開發的分階段任務。
7.擬定實施規劃的措施。
第九條 本規劃的主要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3.國務院《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4.原國家土地管理局令(第七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審批規定》;
5.《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中發[1997]11號文件大力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魯發[1997]9號)文件;
6.《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認真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訂編制工作的通知》(魯政辦發[1997]46號)文件;
7.《山東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一2010年)》;
8.《泰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及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土規劃以及有關部門專項規劃。
第十條 本規劃的基期是1996年。規劃期為1997 - 2010年,其中近期規劃為1997 -2000年。遠期規劃為2001一2010年。遠景展望年限為2030年。
第三章 規劃目標和土地利用基本方針
第一節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
第十一條 正確處理人口、土地、環境的關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l000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215萬元。產業結構基本合理,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為10:47:43。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總人口達到578萬人,城市化水平達到48.5%;泰安市市區人口57萬人。全市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具備較完善的教育、文化、體育、娛樂設施及衛生保健和社會保障體系。
第十二條 經濟布局按照一個中心,兩個加強點,三條產業聚集帶的框架展開:一個中心是泰安市市區,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建成現代化的風景旅遊城市;兩個加強點是寧陽和東平兩縣,在穩定提高農業的基礎上,走基建、技改並重的路子,大力發展工業生產;三條產業聚集帶是以104國道為軸線,以泰肥、磁萊鐵路為兩翼的三條產業帶。
第二節 土地利用規劃目標
第十三條 土地利用規劃的總體目標:到2010年全市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有餘,並努力做到耕地質量逐步提高。農業用地得到有效保護和綜合整治。城鎮用地規模合理,農村居民點用地總規模縮小。未利用土地資源得以適度開發,荒山多數得到綠化;挖損、塌陷、壓占等破壞的土地得以復墾;土地整理由點到面全面展開;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得到優化;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明顯提高;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第十四條 土地利用規劃的具體目標:
1.耕地面積達到358389.24公頃。在規劃期內通過占補平衡後,比1996年(357722.57公頃)增加耕地666.67公頃。
2.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313500.00公頃。
3.控制建設佔用耕地量6226.67公頃。
4.林木覆蓋率由30%提高到35%,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5.土地利用率由85.8%提高到92.0%。
6.土地產出率平均每公頃國內生產總值由3.35萬元提高到12.7萬元。
第十五條 近期規劃任務:
1.實現耕地佔補平衡。穩定耕地面積357722.57公頃,期內建設佔用、退耕和災毀等耕地減少量控制在2926.54公頃之內,開發復墾等量耕地,以補充耕地減少量。
2.建設用地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建設佔用耕地量控制在2354.54公頃之內(見附表2)。
3.增加園林牧業用地面積。近期園地面積達到64779.36公頃;林地面積達到88806.51公頃;牧草地面積達到300公頃。
4.適度開發未利用土地。近期開發未利用土地17580.10公頃,土地利用率由85.8%提高到88.1%。山地丘陵區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
第十六條 土地利用遠景展望(2030年):
1.耕地面積保有量為358389公頃。人口在達到607.922萬時,數量趨於穩定。人均耕地0.059公頃(0.88畝)。
2.農林牧用地比例協調,居民點等建設用地得到集約利用。
3.土地利用率可望提高到96%。未利用土地中,除難以利用的裸岩石礫地(2527.56公頃)和部分難以利用的田坎(26839.25公頃)外,全部得到利用。
4.林地面積達到122885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36%;生態環境大為改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
第三節 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針
第十七條 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針是:
1.優先保證農業用地,特別是農業內部的種植業用地。
2.統籌兼顧各項建設用地,在節約用地的前提下,供應必需的交通、水利、能源等重點工程和符合產業政策的外向型企業及高新技術項目用地。
3.堅持「節流」和「開源」並舉。一是建設項目應節約用地,充分挖掘現有用地潛力,盡可能利用非耕地,少佔耕地。二是適度開發未利用土地資源,大力進行土地復墾,積極推進土地整理,增加農業用地和耕地面積。
4.加強旅遊資源開發利用,以泰山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區為依託,積極開發徂徠山和東平湖兩個景區,提高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
5.正確處理地面建設與開發利用地下資源的關系,保護地質環境,防止地質災害。
6.對農地和非農地實行用途管制,加強土地資源和資產管理,促進土地資源高效利用,使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第四章 土地利用結構調整
第十八條 農用地面積由540859.96公頃調整到590273.27公頃,期內增加49413.31公頃。由占土地總面積的69.7%,調整到76.0%。農用地分為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
第十九條 耕地面積由357722.57公頃調整到358389.24公頃,期內增加666.67公頃。由占土地總面積的46.1%,增加到46.2%。
調整措施是控制耕地減少量不超過8226.67公頃,其中規劃建設佔用耕地6226.67公頃、陡坡和窪地退耕1266.67公頃、預計災毀733.33公頃。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量8893.34公頃(見附表2)。
第二十條 園地面積由60204.36公頃調整到75715.69公頃,期內增加15511.33公頃。由占土地總面積的7.8%,增加到9.8%。
第二十一條 林地面積由79606.51公頃調整到111631.77公頃,期內增加32025.26公頃。由占土地總面積的10.2%,增加到14.4%。
第二十二條 牧草地從無到有,發展933.3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1%。
第二十三條 水面面積由43326.52調整到43603.24公頃,期內增加276.72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為5.6%,調整後的結構比例數字基本不變。
第二十四條 建設用地面積由124991.20公頃調整到123921.53公頌,期內減少1069.67公頃,由占總面積的16.1%調整到16.11%。建設用地分為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設施用地。
第二十五條 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由87520.47公頃調整到83218.97公頃,期內減少4301.50公頃,由占土地總面積的11.3%,減少到10.7%。
調整措施是增加必需的城鎮建設用地、重點能源項目用地,用於城鎮建設和獨立工礦生產。其中:
城鎮建沒用地面積24966.8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2%。各市、縣駐地城市建設用地如下:
泰安市城市建設用地面積5720公頃。范圍是:西起櫻桃園河——大河水庫東側——洋河東側——104國道——萬官路——京滬鐵路——南外環路——結庄——泰辛鐵路——上高鄉——北上高村——環山路的圍合地段(以圖紙的精確表示為准)。上述范圍內現有建成區3900公頃;新增建設用地1820.00公頃。其中農用地1245.64公頃,農用地中耕地1128.00公頃。
新泰市城市建設用地面積3296.00公頃。現有建成區2598.70公頃;新增建設用地697.30公頃,其中農用地616.49公頃,農用地中耕地600.00公頃。
肥城市城市建設用地面積1621.00公頃。現有建成區1081.00公頃;新增建設用地540.00公頃,其中農用地357.40公頃,農用地中耕地320.00公頃。
寧陽縣縣城建設用地面積795.00公頃。現有建成區621.00公頃;新增建設用地174.00公頃,其中農用地154.08公頃,農用地中耕地150.00公頃。
東平縣縣城建設用地面積695.00公頃。現有建成區511.00公頃;新增建設用地184.00公頃,其中農用地147.92公頃,農用地中耕地140.00公頃。
村鎮建設用地面積45000.5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8%。人均用地面積由161平方米降到151平方米。
獨立工礦用地面積12385.2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6%。
第二十六條 交通用地由23019.32公頃調整到25631.29公頃,期內增加2611.97公頃。由占土地總面積的3.0%,增加到3.3%。
第二十七條 水利設施用地由14451.41公頃調整到15071.27公頃。期內增加619.86公頃,由占總面積的1.8%,增加到1.9%。
第二十八條 未利用地由110332.25公頃減少到61988.67公頃,期內減少48343.64公頃。由占土地總面積的14.2%降到8.0%。
全市土地利用結構調整見附表1。
第五章 土地利用分區
第一節 區域土地利用
第二十九條 依據土地的地貌特徵和社會經濟條件及利用方向的差異性,把全市分為六個土地利用區域
1.北部泰山區域:包括泰山區行政區域和郊區的黃前鎮、下港鄉,面積54709.59公頃,佔全市總面積的7%。該區域是泰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所在地,地貌特徵以山地為主兼有少量山前平原。土地利用特點是林地為主,園地次之,泰安市市區坐落於山前坡麓.山城一體。
土地利用方向是發展旅遊事業,積極開發旅遊資源。搞好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加強生態林業建設;搞好城市建設,提高綜合服務功能。山前平原地區要節約用地,保護現有耕地特別要保護基本農田。
2.中部平原區域;包括市郊區中南部11個鄉鎮、肥城市東南部5個鄉鎮和寧陽縣西部11個鄉鎮,面積182189.88公頃,佔全市總面積的23%。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泰安市重要的農業區。
土地利用方向以農業為主,發展糧食、棉花和蔬菜生產;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控制城鎮和村莊規模;集約高效利用土地。
3.東部山丘區域:包括市郊區東南部4個鄉鎮和新泰市北部14個鄉鎮。面積139202.57公頃,佔全市總面積的18%。地貌類型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次之。
土地利用方向是耕地、園地、林地綜合利用。積極進行山區小流域治理,加強丘陵地區農田水利建設,擴大水澆地面積。
4.南部丘凌區域:包括新泰市南部13個鄉鎮和寧陽縣東部9個鄉鎮,面積153843.81公頃,佔全市土地面積的20%;地貌以丘陵為主,平原較少。
土地利用方向是耕地和園地利用為主。積極進行砂石嶺地開發改造,增加耕地和園地面積;結合農田水利建設擴大水澆地面積。
5.西部丘陵區域:包括市郊區西部2個鄉鎮、肥城市中北部12個鄉鎮和東平縣北部2個鄉鎮,面積130913.45公頃,佔全市面積的17%。地貌特點是周圍丘陵,中間平原,稱作肥城丘陵盆地,盆地的平原既是高產農田,又是煤炭生產基地及採煤塌陷地分布區。
周圍丘陵和中間平原的土地利用方向不同,丘陵以園地利用為主,搞好肥城桃為主的園地建設;平原以農業和礦業為主,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積極進行煤礦建設和塌陷地復墾治理。
6.西部湖窪區域:包括東平縣中西部的16個鄉鎮,面積115324.11公頃,佔全市面積的15%。地貌類型以平原和湖濱窪地為主,北部和東部有少量丘陵。
土地利用方向是農業為主,農牧漁綜合利用,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在綜合開發東平湖灘區和水面的同時,積極發展牧業生產和漁業生產。
第三十條一第三十九條(略)
第六章 重點建設項目用地布局
第四十條 重點建設項目用地,是指對國民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的交通、水利、能源、原材料工業等項目所需要佔用的土地。按先國家後省市的主次原則,並依上述順序為產業優先次序,擇重擇優安排用地。
第四十一條 重點建設項目用地採取定位、定量的方式布局,僅對建在城鎮用地區之外的項目安排用地;建在城鎮用地區之內的,使用城鎮用地區土地,不再單獨安排用地。
重點建設項目共計65項,用地4187.48公頃,其中佔用耕地2933.49公頃,非耕地1253.99公頃。
第四十二條 重點交通用地15項,用地2532.57公頃,其中耕地2090.74公頃,非耕地441.83公頃。新建的交通干線6條:
1.化臨高速公路新泰段,從新泰市舊關鄉李關庄至泣南鎮南趙庄出境。用地460.13公頃,其中耕地445.00公頃。
2.泰肥一級公路,泰安—肥城—石橫,在泰肥路南側通過。用地416.00公頃,其中耕地332.80公頃。
3.濟荷高速公路東平段,經東平縣的大羊、宿城、沙河站。用地234.00公頃,其中耕地187.20公頃。
4.泰曲高速公路,泰安至曲阜,沿104國道西側通過。用地260.00公頃,其中耕地208.00公頃。
5.濟泰高速公路泰安段,從界首至泰安,沿104國道西側通過。用地110.50公頃,其中耕地88.40公頃。
6.漢寧煤礦專用鐵路線:從寧陽縣東疏鎮至充州。用地37公頃,其中耕地30公頃。
第四十三條 重點水利工程用地10項,用地630.45公頃,其中耕地293.72公頃,非耕地336.73公頃。
1.漢河防洪治理土程,堤壩加固用地,位置在市郊區大墳口鎮、馬庄鄉、肥城市安庄鎮、寧陽縣伏山鎮、東平縣接山鄉等汝河沿岸。共佔用耕地78.73公頃。
2.水庫建設用地:
擴建:新泰市儀南鎮重興庄水庫、肥城市邊院鎮宋庄水庫和寧陽縣石集水庫。
新建:泰區大津口鄉沙嶺水庫、蓄能電站水庫。郊區卜港鄉木營水庫。新泰市龍廷鄉棗林水庫、舊關鄉麻峪水庫、宮里鎮賀庄水庫。肥城市老城鎮孫樓水庫。寧陽縣崔解鄉南鄙水庫。東平縣梯門鄉溝流水庫。
3.西水東調工程,從東平湖至濟南興建調水渠道,途經東平縣舊縣鄉。
第四十四條 重點能源項目35項,用地865.47公頃,其中耕地467.38公頃,非耕地398.09公頃。
大型項目有:新泰電廠,設在新泰市羊流鎮。粉煤灰充填工程,在肥城市石橫鎮;寧漢煤礦,設在寧陽縣東疏鎮。
第四十五條 原材料及其他重點項目5項,用地158.999公頃,其中耕地81.65公頃,非耕地77.34公頃。主要有泰山水泥集團,設在肥城市王瓜店鎮。泰和集團,設在郊區大汶口鎮。劉杜金礦,設在新泰市劉杜鎮。
第七章 土地保護
第四十六條 實行土地用途保護,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基本農田是根據人口增長和國民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而確定的長期不得佔用的耕地,要永久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313500.00公頃,佔耕地面積的87.6%.
第四十七條 將下列耕地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嚴格管理:
1.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確定的糧、棉、油生產基地內的耕地。
2.有良好的水利與水土保持設施的耕地,正在實施改造計劃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產田。
3.蔬菜生產基地。
4.農業科研、教學試驗田。
5.鐵路、公路等交通沿線,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區周邊的耕地,應當優先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
第四十八條 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耕地,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或佔用,國家能源、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等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確實尤法避開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必須按有關法律、法規嚴格報批。
第四十九條 加強土地質量保護。各級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維護排灌工程設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止土地沙化、鹽漬化、水土流失和污染土地,保障土地持續利用。
第五十條 建設項目必須節約使用土地,叮以利用荒地的,不得佔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佔用好地。禁止佔用耕地建窯、建墳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沙、採石、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禁止佔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
第五十一條 禁止托何單位和個人閑置、荒蕪耕地承包經營耕地的單位或者個人連續二年棄耕拋荒的,原發包單位應當終止承包合同,收回發包的土地。
第五十二條 鼓勵單位和個人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和不影響河流行洪及水庫湖泊蓄洪的前提下,開發未利用土地;適宜開發為農用地的,應當優先開發為農用地。
土地利用必須與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防止污染及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相結合,積極開展山區小流域治理,發展生態農業,保護土地生態環境。
第五十三條 開墾未利用土地的,必須經過科學論證和評估,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劃定的開墾區域,依法批准後進行。禁止毀壞林地、牧草地開墾耕地,禁止侵佔河道、水庫的行洪或蓄洪灘地。
第五十四條 因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土地破壞,用地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負責復墾;沒有條件復墾或者復墾不符合要求的,應當繳納土地復墾費,專項用於土地復墾。復墾的土地應當優先用於農業。
第五十五條 一切土地利用活動均應貫徹保護水源、保護文物、保護自然與人文景觀的方針。對於舊縣水源地、大汶口水源地、黃前水庫水源地、大汶口文化遺址、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區的土地進行保護,禁止亂挖亂建,防止水源被污染,防止文物景觀被破壞。
第八章 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
第五十六條 積極推進土地整理: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採取行政、經濟、法律和技術手段,對田(山)、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土地整理增加農用地面積38063.00公頃,其中耕地5079.00公頃,園地15913.00公頃,林地17071.00公頃(見附表4)。
土地整理的重點區域是山陀地整理和農村居民點整理,土地整理的重點項目有泰山區大津口山區整理、郊區洪山嶺綜合治理、寧陽石集砂石丘陵整理等6個項目。
第五十七條 大力進行土地復墾。對於因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破壞的土地,採取治理措施,使其恢復到可供利用狀態。能復墾成耕地的,應復耕;不能復墾成耕地的,應復墾成林果用地或改造為水產養孩用地。土地復墾增加農用地面積2671.00公頃,其中耕地1415.00公頃,園地270.00公頃,水產養殖986.00公頃(見附表4)。
土地復墾重點項目是:
1.肥城礦區塌陷地復墾:面積2466.70公頃,其中增加加耕地1066.70公頃,園地200公頃,水產養殖水面702 .53公頃。
2.寧陽縣煤礦塌陷地復墾:面積219.95公頃,其中增加耕地148.00公頃,水產養殖60.00公頃。
第五十八條 適度開發未利用的土地後備資源。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採取工程和生物措施,使未利用土地投人到能夠利用的狀態。土地開發增加農用地面積20562.33公頃,其中耕地2400.00公頃,園地1684.00公頃,林地1.00公頃,牧草地933.33公頃,水產養殖284.00公頃。
土地開發重點區域是砂石丘陵地區:新泰市東部、南部、寧陽縣東部及郊區、肥城的砂石嶺地。應採取整修道路,修築梯田等措施,增加耕地面積。
土地開發重點項目有新泰龍溪河綜合開發、新泰市黃花嶺開發、肥城市布金山綜合開發和東平湖灘塗改造。
第九章 指標分解與縣級土地規劃
第五十九條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主要指標是為耕地動態平衡確定的建設佔用耕地指標、基本農田保護指標和土地整理、復墾、開發的增加耕地指標,縣級土地利用規劃應嚴格貫徹執行。
第六十條 建設佔用耕地指標6226.67公頃分解到縣(市區)。又細分為三類:重點建設項目用地2933.49公頃,城鎮建設用地3071.00公頃,其他建設用地222.18公頃。三類建設用地指標一並編入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見附表5)。

Ⅶ 我國森林現在的狀況

一、我國森林資源狀況

1997年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僅13.9%,人均有林地面積僅1.7畝,在世界上排在120位以後。根據國外對森林資源綜合效益的研究,如果從兼顧森林的環境效益和木材供應的角度考慮,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擁有森林面積5畝,被認為是木材自給自足的一條最低界線。按此標准推算,我國需要將森林面積擴大到65億畝以上,即全國森林覆蓋率應達到45%以上,而且還必須搞好撫育管理,保持良好的林相,使林木良好地生長。
我國農村由於能源短缺,農村居民生活用能的絕大部分是薪柴和秸稈,致使薪炭林資源需求過大,對用材林和其他林種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中國每年消耗於薪柴的數量約占森林總消耗量的32.5%,但是中國目前薪炭林資源只能供應所需薪材總量的75%,其餘的25%實際上是靠亂砍濫伐、破壞用材料資源取得的。中國薪柴採伐已超過合理采樵量的30%。過度的薪柴消耗,致使森林植被大面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引起區域性氣候、環境惡化;大量秸稈被燃用而無法還田,使得土壤有機質減少,土地生產能力下降;生物質能量作為燃料過度消耗,引起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農村能源建設及能源環境是中國可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我國森林資源狀況喜憂參半

連年植樹造林,給我國森林資源帶來多大的變化?國家林業局今天公布的第五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自1994年至 1998年,我國森林覆蓋率上升了1.43%,凈增森林面積1370.3公頃。從整體上看,我國森林資源狀況喜憂參半,林業生態建設任重道遠。

全國森林資源的現狀是:森林面積15894.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6.55%;森林蓄積量112.7億立方米;全國人工林面積(不含台灣省)4666.7萬公頃,蓄積量10.1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馬福介紹說,第五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從1994年開始,19 98年結束。這期間,全國森林面積年均增長273.4萬公頃,其中人工林年均增長 205萬公頃,占年均凈增量的74.8%;林木年均生長量45752.5萬立方米,消耗量37075.2萬立方米。這表明,我國林業工作在加快森林資源培育、強化森林資源管理、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保持了森林面積、蓄積量的雙增長和林木蓄積量繼續大於消耗量的良好發展勢頭。

馬福指出,這次清查結果也表明整個林業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一是森林質量不高,單位面積蓄積量低,遠遠低於林業發達國家的水平。二是林齡結構不合理,可採伐資源減少。三是林地被改變用途或佔用現象依然嚴重,保護的形勢更為嚴峻。四是林木消耗量呈上升趨勢,超限額採伐問題十分嚴重。這期間,林木年均凈消耗量達37075.2萬立方米,較上次清查增加了5082.8萬立方米,年均超限額8679.4萬立方米。

據介紹,雖然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位於世界前列,但人均佔有量很低。我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積量列第7位。但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只相當於世界森林覆蓋率的61.3%,全國人均佔有森林面積相當於世界人均佔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積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積量的1/8。

根據第五次(1994-1998)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統計資料,我國林業用地面積26329萬hm2,有林地面積15894萬hm2(其中已成林人工林面積4667萬hm2),森林覆蓋率16.55%;活立木總蓄積量124.88億m3,森林蓄積量112.67億m3;全國人均有林地面積0.128hm2,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5;全國人均森林蓄積量9.048 m3,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8。我國森林資源從總體上看有以下五大特點:

(1)森林類型多樣,物種資源豐富。我國地域遼闊,地貌類型齊全,氣候的地域地帶分異極大,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從而形成了我國森林類型多樣、植物種類繁多的特色。

(2)絕對量大相對量小,資源分布極不均勻。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匯編的《世界森林資源狀況1997》,中國森林面積和蓄積分別位居全世界第五位和第七位。但因為中國人口多,佔到世界總人口的約22%,從而使人均佔有量小,而且資源分布極不均勻,總的趨勢是東南多,西北少。

(3)森林資源結構不夠合理。一是各林種比例現狀與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多種效益的要求不相適應;二是林齡結構不夠協調,林分低齡化問題突出。

(4)林地利用率低,單位面積蓄積量小。我國的林業用地利用率僅為50%左右,而一些林業發達國家一般都在80%以上,美國、德國、芬蘭等國都超過90%;全國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為78.06 m3/hm2,相當於世界平均114 m3/hm2的68.5%。而且各省林業用地佔土地面積比重差異大,殘次林的比重也較大。

(5)人工面積大,但質量有待提高。建國以來我國人工造林成績顯著,人工林面積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保存的人工林(不包括進行了採伐利用部分)面積達4667萬hm2,約占現有有林地面積的30%;人工林蓄積10.13億m3,僅占森林總蓄積的10%。全國人工林單位面積蓄積還不到整個林分平均水平的一半,質量有待提高。

2 森林資源的生態作用

森林資源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自然功能最完善、最強大的資源庫、基因庫和蓄水庫,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改良土壤、減少污染、美化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對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與森林資源的直接經濟效益比起來,其生態效益的貢獻要大得多。日本科學家在70年代曾對其國內森林生態價值進行過一次測算,其結果讓人驚詫不已,因為每年的總價值高達1200萬億日元。國內也曾有人做過測算,森林的生態效益大體為直接經濟效益的8-10倍。由此可見,森林資源的生態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3 林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頻繁的自然災害一直在不停地給人們敲響著警鍾。尤其是1998年夏季,我國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災,受災范圍遍及全國29個省(區、市),由此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多億元(而建國以來至1997年累計一國林業基本建設投資總額僅為588億元)。根據專家們的分析,水災的根本原因是森林採伐和植被減少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積。洞庭湖的變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洞庭湖湖面由50年代的4350 km2萎縮為如今的2691 km2除了圍湖造田的因素外,湘、資、沅、澧四水和長江上游的水土流失便是主要原因。據測算,每年沖入洞庭泥沙平均達1.29億m3,而輸出量不足0.33億m3,平均有近1億m3泥沙沉積湖底。自1951年以來,洞庭湖已淤積了40多億m3,湖底平均淤高了1.7m,年均抬高3cm。昔日八百里洞庭的浩瀚風采已盪然無存。

隨著對森林資源生態作用認識的加深,林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已逐漸得到確認。在1998年水災期間,國務院就發出了「保護森林資源制止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的緊急通知,1998年底又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重點地區天然林保護工程。目前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也將「山川秀美」列為兩大主要目標之一。總之,改善生態環境已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一件大事。而林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是任何其它行業都不能替代的。

4 從生態環境建設看林業的工作重點

由於林業已成為生態環境建設的主力軍。因此,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便成為林業的首要工作。針對我國目前森林資源的特點,今後一個時期內林業工作的重點是:

(1)分類經營,分區突破。對林業生態體系和林業產業體系,一定要分類經營,並加快實施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由於森林資源分布極不均勻,且各具特點,因此就全國而言,必須分區突出重點,不搞「一刀切」。

(2)保護和發展並重。一方面要加強對資源的保護,尤其是重點地區天然林資源和重點生態工程區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另一方面還必須大力發展森林資源,建立起以商品林基地為核心的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

(3)提高單位產量。一方面要加強資源管理,依法治林;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含量,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增加對木材等林產品的有效供給。

(4)提高林地利用率。要使森林覆蓋率逐步而穩定地提高,重點是要提高林地利用率。首先要加強對宜林荒山荒地的人工造林,保證跡地及時更新;其次是加強對低產林、疏林和灌木林的改造。

(5)加大退耕還林力度。堅決制止一切毀林開墾行為,對已開墾的陡坡地必須按計劃逐步退耕還林。這一方面達到了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進一步擴大森林資源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當今的新形勢下,林業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要達到「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中的森林資源增長目標,我們還任重道遠。

Ⅷ 建國以來,我國植樹造林近多少畝

4百萬

Ⅸ 了解植樹造林的數據(百分數)

酒泉市人工造林12萬畝,實施封灘育林10萬畝,義務植樹320萬株,2.1萬畝。

閱讀全文

與植樹造林數據有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陝理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怎麼樣 瀏覽:671
動態磁碟如何導出數據 瀏覽:783
動物產品a證什麼意思 瀏覽:427
具有創新性的技術是什麼 瀏覽:587
鄭州市新綠地角市場什麼時間拆遷 瀏覽:128
主屏幕小程序怎麼設置 瀏覽:131
麗水學小吃技術去哪裡學 瀏覽:187
技術幹部下海退休按什麼算 瀏覽:533
企業內部信息發布app有哪些 瀏覽:1000
沈陽最大乾果市場在哪裡 瀏覽:102
橫排如何統計不重復數據 瀏覽:579
黃精市場容量變化趨勢怎麼寫 瀏覽:781
如何知道大宗交易的期限 瀏覽:110
抖音如何才能看不到別人發的信息 瀏覽:560
海產品貓眼螺怎麼養 瀏覽:407
磁條交易有哪些 瀏覽:868
深圳證券交易所什麼時候設中小板 瀏覽:743
案件簡易程序改成普通程序要多久 瀏覽:287
消費者如何對瑕疵產品進行索賠 瀏覽:195
執行信息登記什麼意思 瀏覽:76